在集團成立6周年之際,河北港口集團正式發布《2014年社會責任報告》。全文如下:
說明
本報告為河北港口集團有限公司第二份社會責任報告。
報告組織范圍:本報告以河北港口集團有限公司為主體,涵蓋全集團。
報告時間范圍: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部分內容超出上述范圍。
本報告所用數據均來自河北港口集團有限公司以及下屬分、子公司。本著真實、客觀、透明的原則,介紹了2014年集團履行社會責任所做工作。如無特別說明,本報告所示“河北港口集團”、“本集團”、“集團”、“企業”、“公司”、“我們”等文字內容均表示“河北港口集團有限公司”,金額均以人民幣列示(特別說明除外)。
正文
2014年,河北港口集團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國資委的領導下,搶抓重要機遇,積極應對挑戰,以深化改革為動力,以實施戰略為目標,以轉型升級為手段,緊緊依靠創新的思路、科學的部署、穩步的實施,各項工作再次實現歷史性突破,帶動和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能力和水平跨上新臺階,有效地保障了國家能源運輸安全和國民經濟的平穩運行,彰顯了國企的責任與擔當。
一、暢通北煤南運大通道,繼續保持國家能源運輸骨干企業地位
秦皇島港由本集團控股的秦皇島港股份有限公司經營管理,是以能源運輸為主的綜合性國際貿易港口,為當今世界最大的煤炭輸出港和干散貨港,擁有世界最先進的煤炭裝卸設備、工藝及配套設施,世界最大的港口煤炭專用堆場,世界一流的裝卸效率和質量,是中國“北煤南運、西煤東輸”重要海陸聯通樞紐,被譽為國民經濟“晴雨表”。
2014年,面對國民經濟發展新常態,本集團積極加強與重點客戶開展長期戰略合作,擴大客戶專用場地,狠抓適銷煤種調配,推行各作業環節標準化,提高系統作業效率。努力協調推進秦皇島港西港搬遷改造工程,優化東擴港區規劃設計方案,150航道改擴建工程獲批。曹妃甸煤二期工程全部設備調試完畢,第六個5000萬噸煤炭碼頭項目完成公司組建,主導推進曹妃甸西港區1、2號港池,豐南港區以及漢曹鐵路項目建設,跨區域合作建成江蘇省煤炭物流靖江基地及碼頭,發展煤炭“海進江”業務,夯實企業煤炭運輸市場優勢地位。發揮全國首創“礦路港航電合署辦公”和“港前待泊”優勢,縮短船舶進出港時間,探索拖輪引路、利用GPS導航設施等現代科技手段,解決惡劣天氣特別是霧天船舶通航,提高船舶作業效率,優化低成本流通增值空間。報告期內,集團完成港口貨物吞吐量3.82億噸,其中完成煤炭吞吐量2.46億噸,有效發揮了國家北煤南運主樞紐港和應急煤炭儲備基地作用。
二、落實交通先行要求,積極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
本集團立足國家發展戰略,通過拓展口岸功能、加大開放力度、完善配套設施、發展臨港產業、延伸貨源腹地等方式,構建起區域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大通道、橋頭堡,引領和推動擴大對外開放、優化資源配置整合、聚集產業要素、拉動區域經濟發展。落實京津冀“一環六放射二航五港”的交通一體化體系規劃,積極開辟海上集裝箱運輸航線,打造區域中心和航運樞紐,重點推進曹妃甸新增港口資源開發和黃驊綜合大港建設等項目。集團旗下秦皇島港股份有限公司與天津港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注冊成立渤海津冀港口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在兩地沿海區域合作開展港口及物流項目,優化環渤海港口資源配置,開辟新興產業經濟增長點,增強津冀港口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津冀港口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協同互促作用,實現雙港戰略性合作。正式啟動唐山港口投資開發公司組建工作,努力推動河北港口開發統籌規劃、集約開發、加快公共碼頭建設,實現集團在曹妃甸港口行業的主導式、跨越式發展。主導開發建設黃驊港綜合港區,20萬噸級礦石碼頭項目完成設備安裝調試及海關監管場所驗收,組建了黃驊港區原油碼頭項目公司,努力建設我國北方集裝箱、礦石、液體化工專業大港。
三、優化產業結構布局,企業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取得新成效
本集團按照“以港為基、跨區經營、開放多元、轉型升級”的思路,積極穩妥發展物流產業、投資金融和綜合服務業,推動企業朝著質量效益型轉變。物流業務穩中求進,著力發展綜合服務型煤炭物流產業。秦皇島睿港公司完成煤炭貿易及物流配送1300萬噸,為秦皇島港直接貢獻吞吐量667萬噸,實現營業收入57億元,實現利潤1234萬元。煤炭交易市場體系建設有序推進,環渤海煤炭交易中心組建已進入報批階段,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成為引領國際國內煤炭貿易的風向標,煤炭供應鏈掌控能力不斷增強,企業逐步由煤炭運輸港口企業向煤炭供應鏈管理運營核心企業轉變。加快建設物流服務網絡。邯鄲國際陸港邊建設邊運營,實現毛利潤600多萬元,首家境外全資子公司—河北港口集團國際(香港)有限公司與多家貿易商建立合作機制。穩步推進資本運作和投資金融業務。參與招商證券定向增發,持有多家經營業績優良的企業股份,完成北方化肥公司和貨運公司股權轉讓及股票出售。集團擁有直接投資企業42家,其中全資企業10家,控股企業9家,參股企業23家,全年實現投資收益6.37億元,占集團凈利潤近40%,參股企業分紅4.36億元,均創歷史新高。組建了河北省首家港口金融企業—河北港口集團財務公司,歸集成員企業資金17.3億元,拓展內部信貸業務,融通內部資金,開業僅5個半月實現利潤1056萬元,成功發行18億元中期票據,改善了集團融資結構。綜合服務板塊走向市場邁出堅實步伐。港口工程公司首次總包承建曹妃甸保稅區通用泊位工程,填補了碼頭主體工程業績空白。港口機械公司提高設備維修水平和港機備件制造質量,實現營業收入1.4億元。餐飲公司、旅游公司、物業公司成功組建,打造港口特色服務品牌,發展勢頭向好。地產板塊密切關注西港搬遷改造進度,做好了南山片區開發前期準備,啟動了黃驊綜合港區配套辦公項目建設,完善了曹妃甸集團總部辦公樓及配套項目建設方案。多元產業占集團總收入的比重由成立之初的14.4%提高到52.2%,集團多領域布局、多利潤源支撐格局初步形成。2014年,集團實現營業收入145億元,利潤總額突破22.2億元。
四、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生態和諧新港灣
本集團始終把綠色環保和生態文明建設視為關系企業生死存亡的頭等大事,踐行“構筑綠色樞紐、共享碧海藍天”環保理念,建立“四位一體”的綜合管理模式,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造福桑梓,盡責國家。
1.構建環境管理體系,建立環保工作長效機制。制定實施《環境保護管理辦法》、《煤塵污染防治管理規定》、《油污染防治管理辦法》、《放射性污染防治及放射防護管理辦法》等一系列綜合或專項環保管理制度,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環境管理、污染防治制度體系。創新暑期環境管控模式,明確重點,細化標準,強化監督檢查,出色地完成暑期環境保障工作。為保證各項制度有效落實,集團設有專門的衛生環保中心,負責依照政府主管部門要求,推進環境保護“三同時”管理,積極推行以“四大檢查”、“六項日報”、“四類監測”為核心內容的管控模式,采取了環境保障任務菜單式管理、食品衛生量化分級管理等措施。本集團共開展各類現場檢查430余次,完成79次現場環境保障任務,舉辦八期15個班次環保培訓,來自各基層單位的一線職工和環境管理人員共計1295人參加了環保專項學習。
2.加大環保項目投入,提高治污防污能力。報告期內,本集團投入1.316億元開展抑塵、除塵項目建設,5公里煤炭及礦石堆場防風網工程主體完工,使秦皇島港煤碼頭綜合除塵效率達到90%以上;中水回用工程每年可生產262萬噸中水用于綠化和碼頭除塵,生產治污與綠化環境實現良性循環;投入890多萬元開展如人工造雪除塵等10多項環保節能技改,大力推進環保技術創新,相繼完成《河北港口散貨運輸粉塵控制機制與措施研究》以及轉接塔干霧抑塵技術應用等專項課題研究。加強功能性及重點區域綠化為重點,強化綠地日常管理,完成重點區域花卉布放及管理30000余盆,港區綠地面積90.30萬平方米,綠地率達12.7%。港區生態環境極大改善,將一個現代化美麗港口呈現在世人面前。
3.推進節能減排工程,實現清潔生產目標。報告期內,本集團完成港口吞吐量3.82億噸,同比增長1700萬噸,增長4.45%;生產用能源消耗量為69538.3噸標煤,同比減少559.02噸標煤,下降0.8%;生產綜合能源單耗2.61噸標煤/萬噸,同比下降了0.04%;集團旗下秦皇島港轄區大氣環境質量保持穩定。氮氧化物及二氧化硫排放量較去年分別下降3.9%和4.4%,港區各項水質監測指標總體優于環境功能區要求(四類標準)。
五、加強港口科技和信息化建設,打造行業領軍者
本集團堅持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采取 “以管理創新提升科研質量、以科技平臺建設促進科研項目升級”兩項措施,科技成果數量和質量實現新突破,自主創新能力有效提升,集團綜合科技實力得到進一步增強。開發完成煤炭堆場客戶視頻服務系統、水運專家管理系統、基于數據挖掘的煤炭物流結構體系構建研究等11項信息化前沿技術應用研究,有3項科研成果通過河北省科技廳的成果鑒定;獲得2014年度秦皇島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2項,省交通運輸廳優秀科技成果獎一等獎1項,中國港口科技進步獎3項。知識產權成果方面,取得實用新型專利授權9項,發明專利授權1項,另有3項專利處于申請階段;取得了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證書7項。搭建科技創新平臺,培養、吸引和使用高層次優秀人才,不斷提升港口科技創新能力水平。現有國家級博士后工作站1個,中國物流學會產學研基地和河北省現代港口煤炭物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河北省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個,這些科學研究機構和科技人才為企業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平臺支撐和智力支持。
六、堅持以人為本,實現職工與企業共同發展
本集團踐行“以人為本”理念,全心全意依靠職工推進企業發展,使企業和職工成為休戚與共、榮辱相連的共同體,讓企業發展成果惠及全體職工,全方位提高職工幸福指數,致力于和諧企業建設。
1.完善職工教育培訓體系,實現個人全面發展。2014年,本集團依托三級教育培訓體系,實施“410成才計劃”,打造職工培訓平臺,投入1415萬元開展員工培訓,覆蓋率達到175.1%,人均培訓時間4課時。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培養在職學歷人才和港口專業人才,設立自學成才獎,獎勵自學成才職工220名。廣泛組織開展技能鑒定、積極做好職稱評審聘任、開展導師帶徒活動等工作,努力提高職工專業技能水平,545名職工獲得職業資格和專業技術職務等級晉升。6名職工成為政府特殊津貼人員、省管優秀專家、國家級技能大師、全國技術能手等高端人才。報告期末,本集團在冊職工總數為16172人,其中經營管理、專業技術人才4628人,高技能操作人才3886人,碩士以上414人,本科2623人,大專3820人,35歲以下1554人,職工素質結構不斷優化。
2.統籌福利保障體系,維護職工切身利益。本集團已建立包括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失業保險、離退休人員補充養老保險、在職職工企業年金、企業補充醫療保險、大病補充醫療保險及一次性補助措施等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有力維護了廣大職工的合法權益,使企業發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體職工,為職工幸福安康撐起保護傘。本集團及下屬分、子公司與16172名職工簽訂了《勞動合同》,并與工會在平等協商基礎上簽訂了《集體合同》和《職工工資集體合同》。征收和上繳基本社會保險費6.37億元,同比增長7.6%。統一支付職工大額補充醫療保險費287.5萬元,為36700人次辦理補充醫療補助,支付補助金1525.48萬元,有效緩解了職工因患重病、大病導致的經濟負擔過重問題。投入體檢經費519.8萬元,有26600人次接受了健康體檢,體檢覆蓋率達到100%。組織申報工傷21次,工傷勞動能力鑒定240人次。申報失業保險技能培訓補貼990人,申請失業保險技能培訓補貼資金51.52萬元,申請失業保險援企穩崗補貼資金3560.65億元。
3.堅持先進文化引領,助推企業跨越發展。我們牢牢抓住企業文化建設這個根本不放松,以文化軟實力推動企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首次評選命名集團級企業文化示范基地6個,表彰集團首屆文明職工標兵21名,職工張海波榮獲“2013年度感動交通年度人物”稱號,田禮、張立秋在河北省國資委首屆道德模范,2個單位、4名個人被評為河北省國資委學雷鋒活動示范點和崗位學雷鋒標兵。秦皇島港口博物館接待參觀240批、8000余人次。秦皇島港企業文化聯合會和體育協會舉辦書法、美術、攝影展和乒乓球、羽毛球、象棋等比賽,創辦了《秦港文化報》,組織文藝工作者赴曹妃甸、滄州、邯鄲三地港區慰問駐外職工,豐富了職工業余文化生活。本集團榮獲了全國交通運輸系統企業文化建設優秀單位稱號。
七、匯聚國企力量,愛心反哺社會
本集團始終堅持履行經濟責任、社會責任和環境責任的有機統一。報告期內,本集團累計對外捐贈資金500余萬元,面向社會提供新就業崗位607個,其中安置復轉軍人123人,招聘大學畢業生200人。集團成立六年來累計新招聘員工2734人。向黃驊市兩個貧困鄉、秦皇島市青龍縣兩個貧困村捐贈扶貧幫困項目70余萬元,支付駐村項目資金140萬元和秦仁航線客運站租金18萬余元。向承德市圍場縣棋盤山鎮中小學捐贈圖書價值32,000元。集團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組織愛國主義報告員以傳承紅色文化、法治教育及百年港口精神為主題,對青年職工、中小學生進行愛黨、愛國、愛港等主題宣講教育13次,累計2600余人次。1662名青年志愿者開展了青春伴夕陽、美麗港城我的家、真情暖一線、小手牽大手、賽事志愿者等特色活動百余次。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