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石化:從不放棄社會責任


    來源:新華網   作者:王存理 姚友明    時間:2015-03-12





      第一桶染料,第一袋化肥、第一爐電石……它是新中國化工“長子”。

      國企改制、市場沉浮、連年虧損……一度在生死線上掙扎徘徊。

      向市場要效益、從管理挖潛力、以科技謀未來……在一輪輪陣痛中涅槃重生。

      下崗職工安置、辦“社會包袱”、巨額環保投入……從沒忘記老國企的責任與擔當。

      記者近日走近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這個連年虧損的老國企,企業職工頑強拼搏、挖潛增效,企業貼近市場、注重質量效益,逆勢扭虧漸入“新常態”,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風雨60年

      吉化始建于1954年,是我國第一家化工企業。當年,這個廠第一桶染料走下生產線,第一袋硝銨打包出廠,第一爐電石生產成功,打破了我國化學工業完全依賴進口的局面。

      1965年,吉化的染料、化肥、電石年產能分別達7100噸、30萬噸、8.5萬噸,一個以煤化工為主的大型化工原料基地初步形成;改革開放后,先后開展“老三創”“新四創”活動,開始步入現代化管理軌道。

      吉化的發展,傾注了歷任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注和心血。60年來累計上繳利稅800多億元,科研成果700多項,培養輸送各類人才6萬多人。一代又一代吉化人在國家能源供應、軍工保障、原料供給上貢獻卓著,涌現出“矛盾樂”“麻袋毛”“背山”“登天”諸多膾炙人口的創業傳奇,形成的“吉化精神”曾與大慶精神和鞍鋼憲法一道,成為全國工業戰線學習的榜樣。

      截至2014年末,吉化已發展成為擁有原油加工能力1000萬噸,乙烯85萬噸、燃料乙醇60萬噸,主體裝置60余套,生產煉化產品115種,總資產300多億元的大型煉化一體化企業。

      從來沒有放棄

      文革十年,吉化遭到嚴重破壞,裝置設備垮了,廠區雜草叢生;1998年在進入市場經濟后,歷史性、體制性、結構性矛盾突出,自有資金匱乏連年虧損;2007年重組整合后,進入新一輪調整期……

      60年風雨滄桑,經歷了無數次艱苦創業、艱難險阻的嚴峻考驗,特別是在企業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吉化人從來沒有放棄。

      從2012年的69億元,到2013年的53億元,再到2014年的40.9億元,吉化的虧損額連年縮減。

      在總經理孫樹禎看來,近幾年吉化的各項生產指標均屬正常,多項指標甚至處在國內領先水平。企業在重重困難中,從來沒有停止發展和改革的腳步。

      “我們改變不了政策、改變不了市場,只有改變我們自己。”孫樹禎的話猶如一把利刃,銘刻在每一名吉化職工心頭。

      2014年減虧12億元當中,有10億元來自吉化內部的挖潛增效。國IV柴油升級、航空煤油、丁苯橡膠……142個挖潛增效項目成功落地,從集團公司到二級工廠到生產車間,處處挖潛環環增效,源自基層的各種小型技改層出不窮。

      在吉化動力二廠,“度電必爭、克煤必省”是全體職工的座右銘,掛在墻頭,也印在職工心頭。職工自發進行提高原煤摻燒比例、降損耗、調煤種等近300項技改,降低蒸汽成本45.82元/噸,同比創效1.22億元。

      職工收入與企業效益掛鉤,原來掛鉤程度10%,2014年提至70%。企業從上到下樹立安全環保前提、質量效益導向意識,因而職工群策群力謀發展的積極性也空前高漲。

      通過對市場周期的預判、新項目的投產、內部潛力的深挖、結構的不斷調整優化……讓吉化對未來幾年的“翻身仗”充滿信心,今年中石油總部下達的虧損指標已縮減至33億元。

      從不推卸責任

      隨著改革調整的推進,吉化原來的13萬職工壓縮至3萬人,眾多產業工人為了企業的發展離開他們熱愛的生產線。

      吉化想方設法安置買斷工齡、下崗的職工;環保標準越來越高,連續8年被評為中國石油環境保護先進企業……吉化從不缺乏對社會的責任與擔當。

      2000年左右,吉化3.4萬職工被一次性有償解除勞動合同。為避免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企業還要兜底解決一些遺留問題。“返聘一部分職工,尋找一部分公益崗位,給困難職工發放生活補貼。”公司副總經理趙純說:“吉化出于維護穩定角度,每年支出八九億元。”

      集體企業4萬職工,無法享受國家相關政策,吉化對企業進行產業鏈“嵌入式”扶持,增強集體企業自身造血能力,保障企業運轉、職工生活穩定。

      不斷追加的環保投入,更體現了一個老國企的社會良知與責任。吉化60年累計環保投資30億元,COD(化學需氧量)排放執行一級國標。“十一五”以來,在生產經營規模大幅增長30%情況下,COD、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分別下降40%。

      “不管怎么說,虧損總歸是企業的恥辱,也絕不是國有企業自我原諒的印記,我們要靠自身的努力,有信心也有能力把這頂虧損的帽子摘掉!”孫樹禎說,吉化正努力突破重重困境,挖潛增效,步入發展新常態。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