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主動發布社會責任報告,積極與利益相關方開展溝通交流已成為經濟全球化時代重要的商業準則。1月22日,中國社科院在京發布社科院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連續四年編著的研究成果《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2014)》,報告以2014年度1007家企業發布的社會責任報告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信息披露情況及報告管理等內容,辨析出當前我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領域的最新特點及未來趨勢。
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又稱非財務報告,是企業就其履行社會責任的理念、制度、措施和績效所進行的系統信息披露,是企業與利益相關方進行全面溝通交流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在政府、資本市場、行業協會等力量的推動下,我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編制和發布取得了飛躍式發展。截至2014年10月31日,共收集到1526份社會責任報告,相比2006年的32份,增長了50倍,占2014年全球報告總數的15%左右,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發布社會責任報告重要的力量。
據悉,411家(67.6%)國有企業對負面數據進行了披露,外資企業(43家,占比48.3%)和民營企業(144家,占比46.5%)對負面數據的披露比率則不足五成;從14個重點行業來看,石油石化行業負面信息披露率達到92.3%,表現優秀,而房地產行業(38.3%)、汽車行業(21.2%)表現較差,日化行業企業負面信息披露率為0%,亟須改進。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社科院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還展開了從2008年開始持續至今的“社會責任公眾調查”,2015年的調查發現,近半數的公眾認為國企的社會責任比外企、民企更好;公認認為企業履行責任的前3個重點領域應該是“遵紀守法和誠信經營”(65.5%)、“保證產品和服務質量”(61.7%)以及“依法納稅和帶動就業”(56.75%)。
而在當前中國處于社會轉型過程中遭遇的社會問題頻發,過半數的公眾認為企業應該為“水質污染”(65.40%)、“食品安全”(62.85%)、“霧霾”(51.15%)等社會環境問題負責。過半數的公眾認為企業沒有盡到環保責任和產品責任。
在調查的12個行業中,公眾對食品飲料行業和醫藥行業的社會責任最不滿意,食品飲料行業(51.9%)、醫藥行業50.2%、石油化工行業35.3%是公眾對履行社會責任最不滿意的行業前三名,而公眾對日化和零售行業的社會責任履行較為滿意,不滿意的比重分別只有6.6%和9.1%,位列最不滿意排行榜倒數一二名。
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程度也愈來愈與終端消費相關,與社會責任相伴而生的是,“責任消費”一詞已脫穎而出,在調查中,九成以上受訪公眾表示愿為負責任企業的產品多付費,而半數以上的消費者會用腳投票,抵制環境污染、虐待動物、浪費資源企業的產品,七成以上消費者對企業公益營銷持支持態度。(本報首席記者顏菊陽)
來源:中國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