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羊城晚報記者從廣東省國資委獲悉,作為廣東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廣東省屬國有企業不但在廣東經濟建設中發揮骨干作用,而且在社會責任實踐中也形成了鮮明的特色,為進一步樹立國有企業的良好形象,2015年年底前廣東將實現省屬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制度全覆蓋。
粵省屬企業八成發布報告
記者從廣東省國資委獲悉,2014年,在廣東20家省屬企業中,已有16家企業印發了較高水準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占比逾八成。
“與全國其他省市相比,廣東省屬企業發布社會責任報告的比例可以說是領先全國的,當然,與央企比有一定的差距,央企現在100%發布了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國內最早研究企業社會責任的學者、廣東工業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副院長、企業社會責任研究所(聯合國全球契約中國網絡成員)所長唐更華教授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采訪時這樣說。
不過,唐更華更關注的是廣東省屬企業社會責任實踐情況。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將“承擔社會責任”作為新一輪國企改革的六大重點之一,廣東省屬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情況如何?
履行社會責任呈“三有”特色
據唐更華多年調研和觀察發現,廣東省屬企業在履行企業社會責任過程中已逐漸形成自身鮮明的特色,概括起來就是“三有”:有能力、有特點、有創新。
來自廣東省國資委的數據顯示,近年來廣東省屬企業的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承擔社會責任的能力逐漸增強。
據統計,2014年1月至11月,20家廣東省屬企業資產總額達9669.81億元,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權益2331.51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4.78%和15.30%。同期省屬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781.74億元,同比下降4.04%,但利潤總額達199.10億元,同比增長19.41%(剔除2013年同期粵海控股集團出售資產收益40.79億元的不可比因素)。在20家廣東省屬企業中,廣東省交通集團有限公司和廣東省粵電集團有限公司已發展成為資產總額超千億的企業“航母”,廣東物資集團公司等省屬企業上榜中國企業500強。
“省屬企業不僅有能力承擔社會責任,在誠信經營、依法納稅、繳交社保金、節能減排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帶頭作用,而且在社會責任實踐中還形成了明顯的地域、行業特點,在保障民生、承擔政府政策性任務中發揮出了主力軍的作用。”唐更華說。
據了解,目前,廣東省屬企業控股全省共6個民用機場中的4個;承擔通車里程66%的高速公路的建設、運營和管理;擁有近30%的電力裝機容量;建設與管理粵東、粵西、粵北地區90%以上的污水處理項目;承擔廣州市場70%以上的凍肉儲備與銷售任務,以及港澳地區100%的供水和80%以上的鮮活農產品供應,在前幾年CPI快速上漲時,使政府能夠迅速調配糧食、凍肉等物資儲備進入市場,保障了物價平穩和有效供給。
履行社會責任與核心業務相結合
“省屬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時還積極進行創新。”唐更華向記者介紹,這主要表現在:一是將履行社會責任與核心業務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履行社會責任贏得競爭優勢,二是將履行社會責任與自身資源以及技能優勢緊密結合。
如廣東省旅游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將核心業務與社會公益有機結合起來,主辦紅色之旅捐建希望小學的活動、“重走長征路”紅色自駕游、旅游援疆(藏)等項目。廣東省絲綢紡織集團有限公司與廣東省商貿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分別在對口駐村扶貧工作中選擇桑蠶種植和藥材種植村鎮作為扶助對象。又如廣東省交通集團有限公司、廣東省水電集團有限公司、廣東省建筑工程集團有限公司等充分發揮資源與技能優勢,組織常備專業搶險救災隊伍,在2008年雪災、汶川“5·12”大地震、2010年青海玉樹地震以及省內洪澇災害等重大自然災害救助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廣東省水電集團有限公司組建的廣東省三防機動搶險一隊,已連續多年被廣東省委省政府和省三防總指揮部等評為“廣東省抗洪搶險救災先進集體”、 “抗擊臺風和救災復產先進集體”等。(羊城晚報記者 嚴麗梅)
來源:金羊網-羊城晚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