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一冶:姓“國”名“企”的擔當


    時間:2015-01-09





    姓“國”名“企”的擔當―――中國一冶勇擔社會責任紀實

      中國一冶,自誕生之日起,伴隨著鋼鐵強國夢、社會富強夢、人民幸福夢的召喚,把奉獻祖國、回饋社會、造福人民的神圣使命融入企業發展的全程之中。一路凱歌高奏,一路大愛隨行,一冶人用忠誠與汗水,樹起了一面“負責任、勇擔當”的鮮艷旗幟。

      追夢之旅:中國有夢一冶有責 

      上世紀50年代,從戰火和災難中解放出來的新中國,滿目瘡痍,百廢待興。

      “一個糧食、一個鋼鐵,有了這兩個東西就什么都好辦了。”面對新中國鋼鐵工業極度落后的狀況,黨和國家領導人心急如焚又雄心勃勃,做出了在武漢建設鋼鐵廠的決定。

      為建武鋼,先組冶建。1954年,1.6萬余名專家與壯士,從祖國各地馳援而來,集結在中國一冶的旗幟下,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中,用不到5年的時間,建成包括從礦山、煉焦到冶煉、軋鋼系統及其全套公用輔助設施在內的武鋼一期工程,形成了年產鋼鐵150萬噸的生產能力。幾十年來,中國一冶在“立足武鋼、服務武鋼、確保武鋼”的思想指導下,高速優質地完成了毛澤東主席視察過的武鋼1號高爐、時為國內最大的武鋼4號高爐、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武鋼一米七軋機、新3號高爐等一系列國家重點工程建設任務,武鋼的每一步發展都凝結了一冶人的心血和汗水!

      面對國家建設重任,一冶人不講條件,不計報酬,不畏艱苦。1961年春,正值國民經濟困難時期,物資匱乏,供應緊張,萬余名一冶人揮師東進,浩浩蕩蕩開赴安徽馬鞍山,在基本生活物資都難以保障的情況下,以高昂的政治熱情和革命斗志,僅用2年5個月時間,就奇跡般地建成了被譽為“江南一枝花”、當時亞洲最大的馬鞍山車輪輪箍廠,同大慶油田投產、萬噸水壓機制造成功和原子彈爆炸一起,成為1964年我國工業和國防建設四大成就。

      “祖國號令一聲下,背起行囊就出發。”半個多世紀來,一冶人走南闖北,四海為家,先后承建了全國40多個鋼鐵企業的工程,建成了全國1/10的鋼鐵產能。在實現鋼鐵工業強國夢的偉大征程中,幾代一冶人默默奉獻,托起了共和國的鋼鐵脊梁,也鑄就一段關于“夢想與責任”的傳奇。

      熱血軍魂:鐵骨錚錚薪火相傳

      中國一冶自誕生之日起,就與部隊結下了不解之緣。

      早在武鋼建設初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公路二師作為新中國建立后第一支成建制集體專業的部隊,就構成了組建中國一冶的中堅力量,將“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的戰斗精神,深深融入中國一冶的血液里。

      1964年,在湖南常德至漢壽26.5公里3.5萬伏高壓輸變電線工程中,中國一冶電裝公司輸電隊不但出色完成了架設任務,更在施工中嚴守群眾紀律,做到秋毫無犯,“梨園立桿不損樹、稻田架線不毀苗”,被沿線群眾親切稱為“不穿軍裝的解放軍”。從此,“不穿軍裝的解放軍”成為了一冶人代代相傳的精神符號。

      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一冶人繼承優良傳統,將報效祖國視為自己的“天職”,憑借在壓力容器技術上的絕對優勢,為中國國防科研事業建設貢獻新力量。

      2013年,中國一冶完成了亞洲最大真空容器系統―――四川某部科研試驗基地16700立方米真空容器和二期亞洲最大2300立方米高真空容器系統的建造,填補了國內多項技術空白,以優秀的施工質量、一流的建設速度、嚴明的組織紀律,受到工程建設指揮部的高度評價。

      在中國一冶還有條不成文的“規矩”―――在招募新員工時,優先考慮復員退伍軍人―――“他們為國家‘站過崗’,理應受到優待!”

      在積極踐行央企社會責任,為復原退伍軍人提供就業崗位的同時,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常抓不懈也為中國一冶企業文化平添一抹亮眼的“橄欖綠”。該公司多次邀請老紅軍、公司老領導江涌以及部隊首長給員工講革命光榮傳統;每年的“八一”建軍節,還會召開復員退伍軍人座談會,組織外出參觀,為復員退伍軍人、軍屬贈送慰問品、慰問金。

      鐵骨錚錚立軍威,薪火相傳樹軍魂。中國一冶承載60年光榮傳統,在實現強國夢、強軍夢的時代大潮中肩負起“一冶擔當”。

      服務民生:勇立潮頭敢為人先

      “扎根一片市場,造福一方百姓”是一冶人矢志不渝的追求。

      當改革大潮席卷全國之時,中國一冶就率先挺進特區,不僅創造了享譽中外的“深圳速度”,還為這座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帶來了第一條大道、第一座污水處理廠、第一座立交橋……時至今日,很多深圳本地人只要一提到“一冶”,仍會豎起大拇指。

      而在自己的“大本營”,中國一冶更是完成了湖北龜山電視塔、武漢長飛光纖光纜廠、武漢火車站等一大批標志性工程,成為武漢地方經濟建設發展過程中的“排頭兵”。

      2009年,武漢市為改善城市交通環境,決定大規模建設高架橋。生于斯長于斯的一冶人責無旁貸,勇擔武漢市首個BT(建設―移交)投融資建設項目―――二環線漢口段及金橋大道工程。面對全新的施工領域和復雜的作業環境,中國一冶全心做好“新時期的群眾工作”,經過60次電腦模擬、19次移動打圍,在不影響交通的情況下建成了武漢市目前層數最多、高度最高的竹葉山立交橋,并在地面改造過程中,摸索出“提前公示、現場宣傳、現場解釋、合力補償”的“16字訣”,贏得了工程沿線商家住戶的理解與廣大市民的支持。2011年9月30日,二環線及金橋大道工程高標準、高質量按期通車。

      2013年8月,中共湖北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阮成發在慰問一冶項目施工人員時,就發出了由衷的感慨:“歷史將記下一冶人為武漢的付出、為武漢的貢獻!”

      姓“國”名“企”:慈心善舉大愛無疆

      作為大型國有企業,中國一冶在國家和人民遇到災難的時候,總是義無反顧,以最快的速度出現在第一現場,履行自己的光榮職責,為抗災救災發揮重要作用。

      1976年8月,中國一冶工業爐公司煙囪隊參加唐山大地震搶險救災。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一冶人冒著頻發余震的危險,克服種種困難,搶修并新建煙囪14座,為災區迅速恢復生產做出了重大貢獻,贏得了“敢啃硬骨頭的施工隊”的光榮稱號。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中國一冶迅速組織包括作業人員、醫療救助人員在內的500余人,火速開往四川省漢源縣,在最短的時間內為災區安裝了5萬平方米活動板房,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授予“抗震救災先進單位”,并分別受到四川省和武漢市政府表彰。

      2011年,利比亞爆發動亂。“不惜一切代價,不丟下一名員工”,憑著這一信念,中國一冶組織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生死大撤離。中國一冶利比亞5000套房建項目經理吳俊和財務部長吳姍在已經撤離到關口的情況下,得知有撤離人員遭遇襲擊,義無反顧地選擇原路返回,尋找傷者下落。隨后,在中國駐外使館和利比亞當地友人的幫助下,傷者被轉移至突尼斯,并安全回國。

      國企,姓“國”名“企”,誕生于社會,也必須回報社會。中國一冶在牢牢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前提下,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將為社會分憂、推進社會和諧發展視為自己應盡的責任。

      大山深處有孩子期盼的眼神,大山外有中國一冶炙熱的愛心。2012年晚春,中國一冶發動黨員籌集善款4.7萬余元,為湖北麻城市張家畈鎮黃市小學興建了“希望廚房”。2013年,中國一冶又為四川雅安市天全縣仁義第一中心小學捐建了“愛心書屋”。

      作為祖國的建設者,一冶人不僅用巧奪天工的雙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寫下了一個又一個輝煌,更滿懷著對國家、對社會的眷慕與熱忱,澆灌出一朵朵燦爛的責任之花。

    來源:中國冶金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