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都蘭縣香日德鎮的居民們,從今年7月份起,再也不用為孩子上幼兒園的事發愁了,由華電集團援建的大風車雙語幼兒園投入使用后,他們終于實現了就近讓孩子上一流幼兒園的夢想。許多孩子家長說:“幼兒園的建設,讓孩子們在家門口就可享受到與大城市一樣的現代化教育資源。”與此同時,積極踐行“華電情懷,度度關愛”社會責任理念的華電正加快推進諾木洪風電、德令哈熱電等援青項目的進展。在這片平均海拔近3000米的高原上,無論是雄渾挺拔的巍巍群山,還是風光旖旎的遼闊草原,都在記載著一段段悠遠綿長的動人故事,訴說著一個央企與一個西部省份的不解情緣。
援建突出民生
投資4000萬元承擔了海北州剛察縣、海晏縣、祁連縣、門源縣四個無電地區3640戶光伏供電工程建設任務,解決當地群眾用電難等實際問題;對口援助都蘭縣760萬元,用于改善當地基本醫療、農牧民生產生活和農村道路亮化等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翻開華電2010~2014年援青工作資料時,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援建民生項目的表述。
今年58歲的藏族同胞平措次仁現在都蘭縣香日德鎮經營水果生意,每天起早貪黑的他需要忙到深夜才能回家,而位于香日德鎮中心的丹拉路是他回家的必經路段,以前長達4千米的丹拉路沒有路燈、每到晚上漆黑一片給平措次仁及當地群眾帶來極大不便。了解這一情況后,華電及時投資300萬元實施了丹拉路路燈安裝工程。丹拉路由原來的夜里無人敢走變成了現在的夜晚燈光通明、車水馬龍。談起這一變化時,平措次仁對記者說:“這210盞路燈照亮了我晚上回家的路,再也不用為安全問題擔心了;同時因為有了路燈,晚上買水果的人也多了起來,現在的生意是越做越好。”由于缺乏醫療設備,一段時間都蘭縣衛生計生局人員在開展下鄉醫療檢查工作時,無法對一些群眾的疾病進行有效診治,個別家住邊遠山村的群眾還需奔赴到幾十千米外的縣城進行檢查。了解到這些情況后,華電及時援助60萬元,購買了血液生化分析儀等先進設備,使得醫療人員可以對某些病癥進行現場診斷治療,當地群眾因此實現了足不出戶就能看病、治病的愿望。
自開展援青工作以來,華電堅持把支援的重點放在基層、鄉鎮和農村,以建設高標準、高質量援建項目為準則,全力實現“把援青的事辦成群眾滿意的事”工作目標。華電投資400萬元建設的香日德大風車雙語幼兒園項目,總建筑面積達1456平方米,并配有活動室、就寢室、音體室、辦公室、醫務室、餐廳等功能齊全的各類設施,可容納210名幼兒就讀,達到現代化一流幼兒園標準。
華電還提供援助資金360萬元用于都蘭縣“黨政軍企共建示范村”及23個“村莊亮化改造工程”項目建設;自2010年起,華電先后向青海玉樹地震災區捐款830萬元;今年還計劃援助資金480萬元,用于都蘭縣第二中學400米標準化運動場建設。
預計到2014年底,華電對口援助都蘭縣資金物資將達到1240萬元。
堅持“輸血”更重“造血”
如果說,民生工程的建設,為當地群眾解決了燃眉之急,一批電源項目的建設則為青海經濟的騰飛植入了科學發展的“華電基因”。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充分發揮青海當地資源優勢與特點,華電在統籌援助項目時,有針對性地把建設坑口電站作為對口支援的重要內容和特色品牌。
從格爾木市往東驅車40公里,來到一片一望無際的戈壁灘,一排排光伏電池板在烈日下整齊布置,這里便是華電格爾木一期1萬千瓦電站。2011年就已投運的該電站,目前已向電網輸送電量3895萬千瓦時;2012年投運的華電格爾木二期2萬千瓦電站,在為當地提供能源動力的同時,還吸納當地群眾30人來企業工作,并為其提供穩定收入。
通過援助項目的實施,目前,華電已先后接收當地大學畢業生258人、吸納社會用工630人到所屬企業工作,為當地群眾提供了十分便利的就業機會,并為受援地區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援建工作中,華電還十分注重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積極推進光伏發電等清潔能源項目。規劃建設的華電德令哈100兆瓦光伏電站項目,建成后每年可為電網輸送電量3217萬千瓦時,與相同發電量的火電廠相比,每年可實現節約標煤1.03萬噸,相應實現二氧化硫減排115噸、二氧化碳減排3.1萬噸、一氧化碳減排2.71噸、減少煙塵排放139噸,達到顯著的節能、環保及社會效益。正在籌建的華電諾木洪一期4.95萬千瓦風電項目,建成投產后可實現年發電量0.98億千瓦時。
截至目前,華電在青海省內已有青海華電大通發電有限公司等3家發電企業,總裝機容量達65萬千瓦,初步形成了火電、光伏、風電“三位一體”的能源發展格局。
5年默默耕耘,結出累累碩果。自2010年起,華電投入建設資金累計超過31億元,先后實施城鎮建設、文教衛生、水利交通、農牧民安居工程、農業科技、產業布局等援青項目20多個,對受援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發揮顯著推動作用。
無悔的選擇
今年36歲的趙發林是華電第二批援青干部之一。
在電力企業工作了13年的他,2013年來到青海省都蘭縣任縣委常委、副縣長,開始為期3年的支援青海工作。
“從企業來到政府,工作方式的差異、管理情況的不同,剛開始確實有點不適應,但經過了解情況后,我逐步確立了‘調研起步、援助民生、產業投資、全面提高’的援青工作思路,同時以‘老百姓期盼的、政府想辦的、條件成熟的’為優先原則推進有關援助項目開發,取得了好的成效。”趙發林對自己剛到都蘭工作時的體會記憶猶新。
都蘭縣屬嚴重缺水地區,當了解到該縣重點工程哇沿水庫項目推進遇到缺乏專業人才等困難時,趙發林主動提出承擔該項工作。哇沿水庫項目選址區域涉及熱水墓群這一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又是省級風景名勝區,項目審批工作頗費周折。面對瓶頸,趙發林迎難而上,全力公關協調,并與其他班子成員緊密配合,最終使項目順利通過國家文物局、黃河水利委員會等單位認可批復,為項目開工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
“來到都蘭,幾乎每天都能接觸到淳樸熱情的蒙古族、藏族等少數民族同胞,看到他們的生活條件逐步提升、日子越來越好,心也就留在了這兒。在都蘭干出一番實績,是我無悔的選擇。”趙發林感慨地說。
自2010年開展援青工作以來,華電認真落實中央要求,先后派出兩批援青干部赴海西州都蘭縣任職工作。他們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王瑋 李鵬)
來源:中國電力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