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基礎集團:心系社會責任 踐行綠色施工


    時間:2014-08-22





      上海市基礎工程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市基礎集團”)為上海建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核心子集團公司,近年來在軌道交通、大型橋梁等市政基礎設施工程,火電核電等能源工程,水務與環保等民生工程建設中以獨特的、領先國內并達到國際水平的工藝和技術,屢創工程施工奇跡,被冠以“鐵軍”稱號。為積極響應節能減排號召,企業努力發揮自身專業特點,利用技術特長和文化特色,致力打造成為專業特點突出、綠色施工能力強的施工總承包企業。自2008年以來,集團對各類專業全面開展綠色施工管理,累計通過綠色施工評審項目56項,樣板工程率達到55%。

      由上海市基礎集團承建的上海軌道交通13號線淮海中路站位于繁華的淮海路商圈,車站周邊存在多棟歷史保護建筑,車站1號出入口與地鐵1號線之間僅距離8米,場內還存在直徑1米的大型上水管、大規模人防沉井群及地下室等,施工環境非常復雜。由于13號線盾構下穿淮海路上的1號線區間,該車站設計為地下六層結構,是目前上海市乃至全國在建的最深地鐵車站之一。車站基坑開挖深度達到33米,且底板位于7層承壓水層,施工難度和施工風險與普通地鐵車站有天壤之別。

      在復雜環境和高施工難度面前,如何既確保工程的安全與質量又做到“四節一環保”的綠色施工要求,無疑是對上海市基礎集團職業操守和素養的巨大挑戰。

      工程伊始,挑戰便如約而至。3座20米深的人防沉井群及占地3000平方米人防地下室的出現,一下子將車站清障工程的難度推向了新的高度。上海市基礎集團發揚“奮發向上、無堅不摧”的“鐵軍精神”,組織精英團隊多次深入現場踏勘,論證清障工況,模擬清障施工造成的周邊環境影響。經多番論證和方案比選之后,項目部采用“低噪、高效”的切割工藝對沉井樓板進行了特定切割,控制了施工噪音;通過水泥土逐層回填和臨時環撐法確保了周邊環境不受影響;采用旋挖鉆機應用“缺口法”施工解決了清障過程常見的“高噪音、多揚塵”的通病,真正實現了綠色、環保、降耗。歷時5個月的精心施工,本工程最終圓滿地完成了清障施工任務,周邊建筑管線沉降均小于1厘米。

      眾所周知,在上海地區進行超深基坑開挖,最大的施工風險便是對地下承壓水的控制。一旦對承壓水控制不利,工程對環境的影響將是巨大的。為解決這一重大施工風險,集團與項目部會同相關單位專家進行多次深入研討后,決定采用超深地墻隔斷承壓水層配合基坑周邊回灌井定向補給規避承壓水風險,從而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由此,創造上海“新深度“的71米超深地墻施工揭開了序幕。為圓滿完成該車站的超深地墻施工任務,集團投入了先進的BC40和BC33兩臺雙輪銑槽機,并首次在軌道交通建設中創新采用了全新的雙輪銑套銑工藝。該工藝可以避免鎖扣管起拔和大型鋼筋籠起吊風險,并有地墻接縫質量優、對周邊環境影響小等優點。這項全新工藝既可以減少相關輔助設施對柴油的消耗,又能夠大大減少地墻剛性接頭鋼板的使用量,而且在施工過程中,所有的泥漿全部通過反循環封閉管路進行處理,完全與“四節一環保”的綠色施工理念相匹配。

      在上海市中心城區施工,僅僅完成施工任務是遠遠不夠的,如何在施工的同時減少對社會、環境、居民的影響并得到群眾的認可,是一家優秀的建筑企業不懈追求的目標。為此,集團在軌交13號線淮海中路站項目施工過程中針對揚塵、噪音、渣土等工程常見污染現象進行重點整治,并通過創新驅動、大膽革新,先后研制出“封閉式泥漿工廠”、“移動式組合隔音屏”和“鋼支撐自動伺服系統”等專利型發明,科學、有效地對中心城區大規模施工污染源進行控制。與此同時,該項目還積極參與“上海市廢棄物資再利用”試點活動,在廢棄物利用、再生混凝土利用等領域取得了新突破,為今后中心城區軌道交通項目綠色施工樹立了新標桿。

    來源:中國建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