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省、自勉和自律
——中國首批11家試點媒體社會責任報告出爐
記者近日從中國記協獲悉,首批11家試點媒體社會責任報告9日正式出爐。圍繞“履行正確引導責任”“提供服務責任”“人文關懷責任”“繁榮發展文化責任”“遵守職業規范責任”情況,以及“履行合法經營責任”“安全刊播責任”“保障新聞從業人員權益責任”等情況,各媒體重點針對2013年度本媒體履行社會責任情況進行了全面梳理展示,并對履行社會責任方面存在的不足、改進的措施和努力的方向進行了報告。
當前,部分媒體社會責任意識淡漠的問題日益突出,社會公眾對強化媒體社會責任的呼聲強烈。為推動各級各類媒體更加自覺主動地履行社會責任,提升全行業公信力,確保黨的新聞事業健康發展,中宣部、中國記協等決定在新聞戰線探索建立媒體社會責任報告制度,推動媒體每年定期公開發布履行社會責任情況報告,自覺接受社會監督。
首批11家試點媒體包括經濟日報、中央電視臺、中國青年報、人民網、新華網等5家中央新聞單位和新聞網站,河北日報、解放日報、浙江衛視、齊魯晚報、湖北日報傳媒集團、湖北廣播電視臺等6家地方新聞單位。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光明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新聞社、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律師協會以及讀者、觀眾、網友代表共15位評議嘉賓,對試點媒體提交的社會責任報告進行了評議。
評議組充分肯定了媒體社會責任報告制度對推動媒體提高履行社會責任的積極作用。“這一方向的制度建構,將進一步彰顯我國新聞媒體的公共特性,為新聞媒體向人民群眾鄭重地呈現其所肩負的重要社會責任提供一種良好的表達機制和文本載體。”評議組成員、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新聞學研究室主任宋小衛對記者表示,作為一種常態化、規范化的“媒體社會責任年度報告”機制一旦啟動,將更多地激活新聞媒體接受人民群眾檢查和監督的待命狀態,促進新聞媒體的自省、自勉和自律。
新的時期,如何引導社會熱點,加強輿論監督,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是每一位新聞工作者思考的命題。
“要像珍惜自己的眼睛和生命一樣,珍惜中國青年報的公信力”。中國青年報在社會責任報告中明確提出,編輯記者要堅持理性客觀的價值立場,重點關注具有普遍意義的典型新聞事件,而不是關注報道聳人聽聞的個案,要打造思想性報紙,拒絕低俗膚淺。
“作為中央媒體,以真實、準確、客觀的報道傳遞各方聲音,以正確價值觀引導社會公眾,以傳播社會的正能量潛移默化地影響大眾操守,這是最基本的職責。”新華網研究室主任孟慶梅告訴記者,這些年來,新華網倡導“權威聲音、親切表達”,打造高度負責任、高度受信賴的網絡媒體,在眾聲喧嘩中第一時間發布權威消息,成為互聯網上中文信息的主要來源和網上輿論引導的重要平臺。
“我們始終講三句話: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讓投資者受益。”在介紹履行媒體社會責任方面所作的努力時,人民網副總裁官建文表示,人民網始終把履行對國家、對人民、對社會、對民族的責任貫穿到各項工作中。在致力于上情下達的同時,通過強國論壇、人民微博、地方領導留言板、人民熱線等欄目以及新聞跟帖,反映人民群眾的呼聲、要求,讓民眾行使表達權、監督權。(光明日報記者 邱 玥)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