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瀾集團創立于1988年,位于中國百強縣(市)之首的江蘇省江陰市,是一家以服裝為龍頭產業,以精毛紡面料為基礎產業的專業化大型企業集團。作為國內最大的高檔男裝生產基地之一,海瀾集團連續多年在中國服裝行業銷售、利潤雙百強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并連續多年進入“中國企業500強”。 目前,集團擁有總資產200億元,在全國擁有5萬余名員工。
經營表現
近年來,海瀾集團迅速在國內崛起,每年的銷售額以30—50%的速度增長。到2012年末,海瀾之家已在全國開設專賣店超2500家。2013年海瀾集團緊緊圍繞年初制定的經營計劃,加大市場開拓,降低費用成本,不斷開拓新產品,提升競爭優勢,保持了穩定增長。海瀾之家服飾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門店零售總額超過120億元,同比增加50%以上。
責任擔當
海瀾集團總裁周建平曾經說過一句話:企業創辦初期,它是屬于企業家個人的,當企業發展壯大以后,它就是屬于社會的。周建平有一個著名的社會責任"三層論",即善待員工、回饋社會、倡導風氣。多年來,海瀾集團就是堅持著這一原則在不斷踐行著自己的社會責任。
第一層責任感:善待員工。周建平認為,作為民營企業家,“善待員工”是一個最基本的要求。“遵從勞動法,按時發工資,定期交保險,安全別忘掉。”周建平說,作為一個民營企業家,這20個字是最起碼的要求。
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海瀾集團一直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讓每位員工真切地感受到了“工作并快樂著”,建立寬松、舒適、和諧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是海瀾所追求的目標之一。海瀾興建了兩幢三星級標準的人才樓,為外來人才營造溫馨家園;在海瀾,你可以感受到“心情餐廳”的氣氛;海瀾在車間安裝中央空調,走在“音樂車間”里,一首首輕松、美妙的“背景樂曲”飄灑在員工單調、緊張的操作中;海瀾建立了“八個一”的企業文化陣地,工作之余,可以在圖書館遨游知識的海洋,在迪吧里休閑消除一天工作的疲勞,企業的文聯更為文藝愛好者擁有了又一方溫馨的天地……近幾年來,更是推出了一系列善待員工的舉措,如提高員工工資、提高員工伙食補貼標準、結報外地員工春節探親路費、增加員工休假時間等,深受員工好評。在海瀾“工作并快樂著”,是所有海瀾人真切的感受,這也是海瀾為什么能吸引住了人才的原因。
第二層責任感:回饋社會。現在江蘇建設小康社會,最難解決的問題是農民問題,作為經營工業的企業家,有責任為政府的“反哺農業”政策出一份力。“海瀾集團在江陰新橋,解決了1500畝地上的農民失地問題,每畝地每年給農民的補償是550元。這比農民一年種一畝地的純收入要多。
另外,慈善事業也是民營企業家必須做的,一定程度上講,慈善心也是評價企業成熟度的標志。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海瀾一直熱心慈善、公益事業。1998年,長江中下游發生特大洪災時,海瀾集團急國家所急,捐贈價值1238萬元的款物,把愛心奉獻到災區。2008年“5?12”汶川地震發生后,海瀾集團通過江陰紅十字協會向四川省教育廳捐出150萬元“扶教”善款,用于災區災后學校的重建,安撫在地震災害中犧牲的教師的親屬。此外,海瀾還向近300名在“5?12”地震中受災的四川籍員工發放50萬元重建家園資助款。2008年11月,當全球金融危機向縱深蔓延時,海瀾集團卻斥資1億元成立“江蘇海瀾教育發展基金會”,將,基金會每年將基金產生的效益全部用于資助江蘇省范圍內欠發達地區的教育事業。2010年青海玉樹地震,海瀾之家通過江陰市慈善總會,向災區捐款現金200萬元人民幣。
第三層責任感:倡導風氣。企業除了生產產品外,還有個“培育人”的責任,企業的員工素質也是社會素質的組成部分,“以人為本”的另一個層面的意思,就是企業不要忘記對人的素質的責任。
如今的海瀾已建立了一整套“內培”“外訓”相結合的培訓體系,在制訂培訓計劃之前,進行培訓需求摸底,根據具體的培訓需求,制訂靈活的培訓方式,委外培訓、內部培訓、遠程培訓等方式相結合。為了更好地培養各類人才,海瀾近年來對外加強了與名校的交流,實施校企合作項目,以企業需求為目標,成功實踐了海瀾“班組長”人才的“校企合作培養”模式,并且不斷拓寬“校企合作”新路,開辦了倉儲物流、財會、拓展、職業店經理、服裝工藝等各類培訓班,為公司培養輸送各類管理和技術型人才。海瀾還加快實施人才專業化培訓戰略,與同濟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等國內各大高校聯手在服裝界率先開辦多期MBA班以及各類大專班,目前已有數百名碩士生走上集團的營銷、管理和科研開發崗位。依托雄厚的人才資源優勢,海瀾擁有行業一流的科研開發中心,建有中國服裝業第一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這些又為人才自身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完善的培訓機制,讓每一位海瀾人在成就海瀾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
來源: 新華網江蘇頻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