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歲末,東風日產接連斬獲“2013年度中國最佳企業公民年度綜合大獎”和“2013年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榜·杰出企業獎”兩大重磅獎項,為其十年企業公民之路寫下完美的注腳。同時,參與獎項評選的DNV GL(挪威船級社)等獨立第三方機構的專業認同,驗證了其搭建企業社會責任大平臺的前瞻性和現行成效。
正如東風日產副總經理任勇所說:“ 經過十年摸索,東風日產通過搭建企業社會責任大平臺,充分凝聚員工、合作伙伴、媒體、車主和社會的力量,踐行企業公民責任,使東風日產成為向外輻射正能量的中心點。”
10年探索
以進取之心踐行企業社會責任
生逢其時的東風日產,在過去十年間高速發展,累計銷量突破450萬輛,創造了高達750億元的稅收,僅在廣州地區就納稅530億元。
東風日產經營管理總部副總部長李軍表示:“從一開始,東風日產就意識到,企業的長久發展和壯大,離不開各利益相關方的支持。因此,東風日產在過去十年里,不斷探索和嘗試,以進取之心踐行企業社會責任。”
自成立之初,東風日產在履行企業公民責任方面一貫不遺余力,并逐漸確立環保、教育、安全三大工作主軸。
2008年,陽光關愛基金會成立,不斷拓展企業在公益、教育事業上的廣度和深度;2009年,東風日產首次發布了企業公民戰略報告,全面開始了有系統、有規劃的企業公民實踐;到2011年,東風日產發布汽車公民理念。
回望和總結十年企業公民路,東風日產一步一腳印地探索著企業公民的實踐之路,而企業對CSR的認知也逐漸清晰。盡管工作卓有成效,但東風日產依然在不停思考如何更新對企業公民的理解,緊貼社會發展現狀,使企業社會責任的效益能夠持續放大。
對此,任勇有深刻地體會:“憑借單個項目或者一己之力,所能夠產生的作用和影響畢竟有限,因此,如何實現企業社會責任最大化、長效化是下一步的關鍵。十年來,汽車產業鏈的獨特優勢和東風日產的快速成長造就了豐富的資源。我們為什么不充分利用這些資源,把企業作為社會責任的策源地、盡可能吸納更多的人加入這個行列呢?”
打造大平臺
樹立企業公民實踐新高度
實施大平臺,首先是觀念的轉變。用李軍的話來表達,那就是“以前是我自己做,現在是要發動大家一起做。”
2013年東風日產的CSR工作,其最核心內容可以用三個大平臺的建設與完善來概括。
環保方面,在“綠色產業鏈”項目平臺之上,東風日產繼續完善綠色技術與產品、綠色制造與物流、綠色專營店三個層面的工作。此外,東風日產還以電動車為載體,打造了一個低碳環保出行理念的傳播平臺。
在安全方面,2013年7月25日,東風日產正式推出全新的安全理念及“安全車”文化手冊,確立了從員工、全價值鏈體系到社會大眾的安全意識大普及平臺。而東風日產也構建起以“安全駕駛訓練營”為核心的駕駛安全與汽車安全平臺。截至目前,訓練營共走過全國近300個城市,向超過150萬參與者傳遞安全駕駛知識、倡導文明出行理念。
在人才教育大平臺上,東風日產今年新增了六大重點高校的“東風日產獎學金”,同時更創造性地開展了“最美啟辰車設計大賽”和“青年日”活動。
再以最能綜合體現CSR大平臺效應的“陽光關愛·助教未來”項目為例,自2009年啟動至今,其愛心足跡橫跨9個省區,12個站點。目前累計投入資金超過2200萬元,受惠師生合計超過70萬人次。
東風日產總經理松元史明告訴筆者:“東風日產從一開始是自己獨立在做這個項目,后來,我們有意識地吸收經銷商和車主進來。今天,它已經成了一個支持教育的平臺。”
今年,東風日產通過搭建“陽光關愛基金會官網平臺”、全面整合銷售渠道的愛心力量、充分利用媒體的優勢等實現多方聯動,將平臺效應持續滲透到更廣的區域和人群。在西部,今年甘肅甘南、湖北十堰、貴州苗區三站共吸引了逾3萬車主、超過50家經銷商參與進來。
邁向新十年
拓展正能量輻射圈
隨著東風日產企業社會責任大平臺的初步建成,其輻射正能量能力已初顯,“讓公益成為一種習慣”,這是東風日產副總經理任勇常常提到的一句話。
在東風日產花都總裝一車間,有一位“車間明星”柯智覺。他除了定期參加社會志愿者活動之外,每周還會收集點心送給貧困老人。今年11月,柯智覺榮獲“2013年度中國汽車企業公益貢獻獎年度人物”稱號。
大平臺效應不僅感染著東風日產內部的員工,也滲透在東風日產全價值鏈的各個環節上。
和東風日產合作多年的“老經銷商”江蘇常州中天集團,在東風日產總部不斷傳播汽車公民理念的感召下,今年在當地開展了“文明之星”系列活動,并將持續到明年5月。目前,活動反響熱烈,參與的民眾總人數突破了11萬人次。
顯然,隨著社會各界對東風日產CSR大平臺的不斷認可和參與,平臺正能量的輻射力也將不斷擴大。對于正式邁入新十年的東風日產而言,其意義非同小可。
對此,東風日產副總經理任勇對筆者說:“成為一名倍受信賴的企業公民,是我們新十年的目標之一。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東風日產付出長期的努力。目前我們搭建了企業社會責任大平臺,把項目可持續化和平臺化。接下來,我們要做的事情還很多,但最核心的是整合資源、真正發揮相關各方的積極性,實現平臺的成熟運轉,確保正能量逐步向外拓展,實現有效輻射。”
來源:天津網-天津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