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內某醫藥公司在敲定明年的藥品生產計劃時,決定繼續生產一款“救命藥”。據悉,此前,該廠已堅持57 年虧本生產此藥。堅持57 年虧本生產救命藥,這是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的體現。
創造財富、追逐利潤是企業的天性,無可厚非。因此,所有的企業都會根據市場動態、根據產品利潤來調整自己的產品結構,致力于開發、生產那些市場暢銷、利潤率高的產品,淘汰那些利潤率低和虧損的產品。這些年,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人的財富意識被空前地激活,不少人是什么都看不見,只看見錢。有些企業也是一切向錢看,只講經濟效益,不講社會效益;只講企業利潤,不講社會責任。為了金錢、為了利潤,對那些雖然能夠造福社會、造福百姓,但利潤率低的產品不屑一顧,對有社會效益但虧損的產品更是嗤之以鼻。甚至還有的企業為了追求高利潤,竟然違法亂紀,坑蒙拐騙,生產假冒偽劣產品。
就拿藥品的生產、銷售來說,現在公眾感到藥品的名字越來越洋化,價格越來越高昂,過去那些價格低、見效快的藥品蹤跡難尋,許多人兒時記憶里的青霉素、鏈霉素基本絕跡。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一些企業不愿意生產那些利潤不高的藥品,醫院也因利潤低不愿意銷售那些藥品了。患者只有花高價吃那些看不懂名字但價格很貴甚至副作用很大的新藥了。這些企業和醫院看錢生產、看錢開藥的做法與上述公司堅持57 年虧本生產救命藥的行為何止天壤之別!
藥品是關系到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大事,讓患者吃上低價高效的好藥品應該是有益群眾健康的重要保障,這當然首先應該是政府的責任。但是,一個有社會責任感、一個有社會擔當的企業也應該是不會袖手旁觀的。因為,無論在什么體制的國家里,無論是什么性質的企業,社會責任都應該是其重要的內容。道理很簡單,企業的財富、利潤固然是企業通過生產、經營所得來的。但是,這些財富、利潤畢竟來源于社會、來源于公眾,也是政策和法律帶來的結果。
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并不是純付出、硬虧損,只不過是對社會的一種反哺、對公眾的一種回報。其實,這種反哺、這種回報對企業來說,并不只是無私奉獻,恰恰相反,企業從這種反哺、回報中得到的或將更多。因為,在反哺、回報中,企業的形象得到了提升,獲得公眾的好評,對其產品銷售、市場拓展、增強競爭力都是大有裨益的。這正是人們常說的越有道德的企業發展越好越快的原因。如果有更多的企業能夠像上述公司這樣,多一點社會責任感,多一點反哺、回報意識,我國企業的整體形象就會更好,核心競爭力就會更強,我們的經濟就會發展得更健康。
來源:中國審計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