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和北極治理的同步發展,給全球企業帶來巨大挑戰和重大發展機遇。跨國能源和航運公司在國際體系和環境治理體系中日益凸顯重要性的同時,也要求其在北極治理中采取具有社會責任和重視環保環境的戰略。
企業在北極開發過程中必須遵守企業社會責任,而當前的社會責任主要和環保有關。
目前,《防止傾倒廢物及其物質污染海洋公約》是為保護北極海洋環境、敦促世界各國共同防止由于傾倒廢棄物而造成海洋環境污染的公約。《北極環境保護戰略》是由8個環北極國家之間合作,于1989年由芬蘭發起的,1991年在芬蘭羅瓦涅米召開的第一屆保護北極環境部長會議上作為宣言通過。此宣言制定了一項聯合行動計劃。在這項聯合行動計劃中,極地8大國要合作進行科學研究以確定污染源、污染途徑及污染的影響,并共享數據。優先治理的污染為難降解有機物污染物、石油、重金屬、放射性及酸性引起的污染。而且,北極國家同意對開發活動的潛在環境影響進行評價,采取措施控制污染物,以及降低污染物對北極地區的影響,另外還包括特殊關照傳統的和文化的需求、當地居民與土著居民的價值觀和習慣等。
氣候變化導致的北極氣候變暖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發展機遇。劍橋能源咨詢公司認為,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北極冰層覆蓋急劇降低,同時揭示了其在擁有近22%的全球未被發現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的區域中珍貴異常的鉆井位置。該公司的蘇里亞·拉簡表示:“如果成功,油企的利潤將是巨大的,但沒人知道獲得資源的辦法。”庫魯克事故可能會迫使殼牌放棄原定2013年夏季在阿拉斯加海域勘探石油和天然氣的計劃,而且可能會對其他能源公司造成影響。
美國地質調查局2008年發布的報告顯示,北極圈北部地區蘊藏世界上13%的未開采石油儲量和30%的未開采天然氣儲量。這些資源中的85%并不是在陸地上,而是在寒冷的北極水域。報告繼續強調,該地區的巨大油氣財富包括900億桶的石油、1669萬億立方英尺(TCF)天然氣及4400億桶的液化天然氣。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統計,2012年北極海冰融化加速,海冰面積急劇減少。雖然融化的海冰帶來了新問題,但這確實讓鉆探船更易進入勘探地區。
技術的創新也給能源開發帶來更多自由。有了新技術,能源企業學會敷設管線以免受到海冰沖擊,鉆井船也能在更深的水域作業。格陵蘭是油氣企業關注的重點,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資料顯示,格陵蘭的油氣資源總量達500億桶。目前,除凱恩能源外,包括埃克森美孚、雪佛龍、殼牌、挪威國油等多家石油公司都在該國海上從事油氣勘探活動。
今年1月,埃克森美孚宣布將對加拿大東北部海岸附近的希伯倫油田項目投資140億美元,并希望該項目的開采量能超過7億桶。這一最新的投資標志著石油巨頭在中東、非洲和其他地區多年開采石油后,正將注意力再次轉移到具有潛力的北極地區。埃克森美孚也和俄羅斯簽署了一項協議,將開采北極圈另一邊的喀拉海油田。盡管美國政府已叫停由BP公司和其他鉆井臺在位于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亞之間的楚科奇海和波弗特海的開采項目,但俄羅斯國有石油公司和BP及4個財團以40億美元購買總部設在英國的TNK-BP公司,為俄羅斯和BP合作開發北極奠定了基礎。此外,英國凱恩能源公司已開始在格陵蘭外海的四座測試井探鉆油氣,殼牌投資20多億美元,計劃明年7月開始在阿拉斯加北方波福海、楚克其海探勘。這些都讓北極油氣資源爭奪戰更為激烈。顯然,俄羅斯企業一直是大力開發北極資源的推動者,因為俄羅斯石油公司在該地區有41個石油和天然氣開采許可證。俄羅斯石油公司也和埃克森美孚、埃尼公司和挪威國家石油公司簽署了一系列北極勘探協議。
需要注意的是,石油能源與全球氣候變暖高度相關的分析說明,要減緩全球氣候變暖就必須減少高碳物質和能源的使用,或者投入大量的資金開發清潔技術。然而,石油公司的利潤卻主要來自石化產品的銷售和利用,投入巨額資金又會給他們造成沉重的負擔。北極油氣開發也是環境和能源的矛盾集聚地之一。世界自然基金會認為,“在北極一次大規模石油泄漏可能對海鳥、魚類和一些海洋哺乳動物產生嚴重的大范圍的影響”。在含有大量融冰的水域問題尤其嚴重。
“仍然沒有有效的方法控制并清理海冰中的石油泄漏。”皮尤美國北極項目的負責人海曼說:“計劃在阿拉斯加北冰洋地區開采的平臺位于地球上一些最遙遠的地區,因此開采工作面臨的挑戰難以估計。在改革確保石油公司能對現實世界的重大石油泄漏事故做出反應之前,在美國北極地區所有可能的石油和天然氣開發協議將被推遲。”
目前,受到環保輿論和非政府組織的壓力,法國道達爾提出能源公司不應該在北極水域鉆探原油。這是第一個石油巨頭公開表示反對在該地區的海上進行石油勘探。由573位科學家組成的團體給美國總統奧巴馬寫信,力勸其謹慎授予在阿拉斯加北部北極地區新的油氣開采活動,認為在越來越多的開采活動進行之前需要更多的研究去評估開采活動對北極地區環境和生態系統產生的潛在影響。(作者:于宏源,為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
來源:中國國際招標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