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遠在路上--伊利集團踐行社會責任綜述


    作者:董峻    時間:2013-07-15





    “安全就是爬樹時不摔下來,下雨時別被山上的石頭砸中。”在被問到“什么是安全”時,云南大關縣魚田村魚田小學學生譚啟偉這樣回答。他的父母在浙江打工,他卻從小生活在大山里。不久前,伊利“方舟工程”來到村里,譚啟偉和同為留守兒童的伙伴們由此學會許多安全知識。

    多年來,伊利集團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以第一個健康中國社會責任體系、第一個社會責任應急預案、第一份企業公民報告為標志,在業內做到了三個第一,帶動了企業社會責任理念的普及。

    公益事業根植于伊利的生命基因

    2013年4月20日8時02分,四川雅安蘆山發生7.0級地震。震后2小時,伊利邛崍工廠直抵災區的綠色救災通道就開通了;4小時后,首批1000箱救災物資運抵災區;24小時后,伊利組織的5000箱救災物資運抵災區,伊利母嬰服務站在災區流動救助母嬰;36小時后,伊利員工自發去各地血站獻血;48小時后,價值200萬元的伊利嬰幼兒奶粉運抵災區……

    伊利的快速救助在這次抗震救災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成為災害發生后響應速度最快、對救災的幫助最有效的企業之一。伊利在災后能如此快速高效地組織救災援助行動,得益于伊利完善的自然災害應急機制。

    從1998年洪災到2003年非典,從2005年東南亞海嘯到2008年南方雪災,從汶川特大地震到2010年西南旱災和玉樹地震,以及此次雅安蘆山地震,伊利每一次都在第一時間向受難同胞伸出援助之手。

    公益事業已根植于伊利的生命基因,在平常的日子里,伊利人也一點一滴地為社會公益付出努力。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為困難職工捐贈衣物、為福利院兒童贈送牛奶、為貧困中小學生捐贈助學金、開辦“伊利宏志班”等,就成了伊利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全力打造“健康中國社會責任體系”

    伊利集團執行總裁張劍秋介紹說,伊利集團將企業的社會責任與自身的發展規劃融為一體,將健康的理念不斷深化,全力打造“健康中國社會責任體系”。

    “健康中國社會責任體系”的基礎是青少年。以“方舟工程”為例,這個由伊利集團與中國西部人才開發基金會共同發起的公益項目,旨在通過一系列的專家培訓、案例分析、實地考察,最終形成校園安全問題的全景調研報告,并提出因地制宜的解決方案。如今,這項事業已經在貴州、青海、云南等8個西部省市、自治區的上百個縣開展。

    從2009年起,由內蒙古自治區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組織、伊利集團負責實施的“一杯奶工程”啟動。這一項目旨在“每天一杯奶,健康兩代人”,是內蒙古自治區改善人口素質的重要工程之一。

    為了給準媽媽們提供周全的服務,伊利成立了育齡婦女孕期“一杯奶”健康示范工程協調領導小組,除了保證牛奶正常生產、配送、銷售外,還在各地定期舉辦營養知識講座等宣傳活動,普及母嬰營養健康知識,提升孕婦的健康理念。

    環保理念滲透到綠色產業鏈每個環節

    伊利集團有草原文化的基因,很早就認識到生態環境的珍貴和脆弱,在行業內率先提出綠色產業鏈的發展戰略: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綠色發展“三位一體”,實現企業綠色生產、倡導顧客綠色消費、堅持品牌綠色發展。

    從奶源選擇與養護到可降解包材的選擇,從物流鏈條與生產線的最優匹配到生產環節的節能減排,伊利將環保理念滲透到綠色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

    2011年,伊利集團實現減排二氧化碳2.3萬噸,并在同年通過與國際第三方碳審核機構完成了碳排查工作,成為業內首家完成碳排查的企業。

    伊利的公益之路愈發綠意盎然。2011年、2012年,在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和國際節能環保協會共同主辦的世界環保大會上,伊利集團憑借綠色產業鏈發展模式連續兩屆獲得“國際碳金獎”,成為被聯合國和專業性國際組織評定的“以低碳理念履行社會價值的最佳表現者”。

    來源:中國國門時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