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機將企業的社會責任問題推到了時代前沿。在經濟增速放緩的當前,作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的央企,由于承擔著以“保增長”助力全國“穩增長”的重大經濟和政治任務,其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就是為利益相關方負責,努力創造包括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環境價值的綜合價值最大化,最大化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貢獻。”國務院國資委研究局副局長楚序平日前在“走進新國企”系列活動中表示,新國企應該體現三個“新”:即新屬性,企業不僅僅是股東的,而是包括股東、債權人、職工、消費者、社區等利益相關方的;新目標,企業的目的不僅僅是為股東賺錢,而是要為利益相關方創造價值;新治理,企業不能只是股東的黑箱子治理,而是要符合道德、透明原則的多方治理。
楚序平表示,2012年,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為社會創造了六個方面價值:財富價值、保障價值、環境價值、資源價值、共享價值、治理價值等。
據介紹,在財富價值方面,2012年,中央企業資產總額達到313569億元,實現營業收入223341億元;凈資產116841億元,利潤總額12677億元,凈資產收益率8.2%;繳納稅金14863.3億元,中央工業企業百元營業收入上交稅金7.6元,比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高出3.1元,凈資產納稅率達到12.7%,凈資產利稅率達到26.6%。為全民創造直接財富(利潤、稅收、捐贈)25769億元,實現了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這些財富屬于全國人民,資產質量優良,為共同富裕奠定了物質基礎。”楚序平表示。
在全社會共享價值方面,2007-2012年,中央企業累計上繳國有資本收益3002億元。截至2011年底全國國有企業劃歸社保基金國有股權2119億元,占全部社保基金財政性收入的43.1%;中央企業積極參與定點扶貧、援疆援藏和各類社會公益事業,92家中央企業定點幫扶189個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投入巨資,參加援疆援藏扶貧工作,新疆、西藏開展文化、教育、環保、衛生、醫療、援建等各類援助幫扶活動。2012年,中央企業對外捐贈合計28.9億元。
實際上,隨著金融危機以及經濟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新形勢下,近年來,國資委正積極引導督促中央企業走“社會責任之路”。
2008年,國資委發布《關于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正式將央企社會責任履行納入到企業的日常工作范疇,按照國資委的要求,央企在2012年底前,必須完成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發布工作。
2012年5月國資委成立了中央企業社會責任指導委員會。此外,國務院國資委正在研究制訂《中央企業社會責任管理指引》,探索建立中央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和考核評價機制,引導企業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在節能環保、依法經營、誠實守信、參與社會公益事業等方面發揮好帶頭作用,不斷增強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企業與經濟、社會、環境的和諧發展。出資人啟動的硬約束有效的推動了央企履行社會責任。
據近期由國務院國資委研究局與中國社科院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共同完成的《2012年中央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專題分析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底,全部115家中央企業公開發布了社會責任報告或者可持續發展報告,報告的質量大幅提升,透明度顯著提升。大部分央企已建立企業社會責任指標體系和評價體系,接近90%的央企建立了企業社會責任委員會,制定了企業社會責任工作戰略規劃。
“企業不僅是一個經濟主體,更是一個社會主體,只有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為社會乃至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積極力量,才能真正基業常青。”中國移動[微博]副總裁薛濤海向記者表示,作為央企一員,中國移動在落實國家宏觀發展戰略,改善民生和推動社會和諧等方面肩負著使命和責任。
據中國移動發展戰略部總經理王紅梅介紹,在社會責任方面,中國移動注重發揮自身信息通信技術特長,努力為企業自身和相關方創造共享價值,在帶動產業發展方面積極推動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TD-SCDMA和TD-LTE的發展,助力國家培育電子信息制造產業鏈。履行客戶責任方面,2012年提供了超過33萬人次的應急通信保障服務,在減小數字鴻溝方面累計為超過11萬個邊遠村莊新開通移動電話,促進節能減排方面連續七年實施綠色行動計劃。支持社會公益方面,依托中國移動慈善基金會,聚焦扶助弱勢群體、支持教育、健康救助和賑災等方面,持續開展富有實效的公益項目。累積培訓4.8萬名中西部農村中小學校長,建設了674間多媒體教室,中國移動還創新將移動醫療與公益捐助相結合,啟動開展中國移動愛“心”行動,目前流動篩查車已經為超過萬名兒童進行了免費的先天性心臟病篩查會診,其中330名貧困先心病兒童在項目資助下成功完成了手術。
“疾風知勁草,危難知英雄。必須承認,國有企業尤其是央企在危機和災難中表現的進步顯而易見。”一位專家認為,在危機到來的時候,民營企業可以申請破產,可以裁減職工,可以采取對社會不負責任的做法。而作為國民經濟的脊梁,央企在每次危難時刻都義無反顧挑起了重擔,彰顯社會責任。企業要做大做強,沒有良好的社會形象不行。在危機中樹立起來的形象,往往比在正常情況下更有價值,更有號召力,更有影響力。在后金融危機以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央企在實現持續穩健快速發展目標的同時,如何更好履行社會責任,做優秀的企業公民,同樣關乎到企業未來的發展。(記者 劉麗靚)
來源:證券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