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第八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國際論壇暨2012“金蜜蜂企業社會責任?中國榜”發布典禮在北京舉行。此次論壇的主題為“責任共筑中國夢”,出席論壇的嘉賓有商務部世界貿易組織司副司長劉毓驊、國務院國資委研究局局長彭華崗、中國國際經濟技術交流中心主任姚申洪等。論壇秉承以往七屆論壇的國際化及專業化特色,匯集國內外關注社會責任與可持續發展領域專業人士,分析、交流企業社會責任全球發展的新趨勢,探討社會關切的重要議題,共同促進中國企業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作為中國領先的普惠金融與財富管理服務機構,宜信公司首次提出主題為“普惠信用”的“金蜜蜂2020”倡議,并分享了普惠金融理念與實踐,并受邀成為“金蜜蜂”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理事。
商務部世貿司副司長劉毓驊表示,本屆論壇深入探討企業社會責任建設與中國夢的關系,分享企業社會責任管理先進經驗、跨國公司社會責任優秀實踐、倡導企業跨界合作等,這些議題非常值得關注,只有充分反映現實,與時代發展緊密結合,社會責任建設才更有價值,更有生命力。
踐行企業社會責任,普惠信用
在“建設美麗中國、共筑中國夢”的宏偉藍圖下,綠色低碳、生態文明、幸福和諧等作為社會責任/可持續發展領域的關鍵詞,為全社會空前關注。這些關鍵詞,同時也是以“金蜜蜂企業”為代表的中國企業共同關注,并成為“金蜜蜂企業”發展的方向和基礎。
會上主辦方發起“金蜜蜂2020倡議”,該倡議致力于通過一致的責任理念和創新性的行動模式,形成規模效應,以期推動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更加深化、更加系統、更大影響力地持續深入發展。此倡議是由《WTO經濟導刊》金蜜蜂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理事會發起的里程碑式、面向國際的中國社會責任行動倡議,是世界可持續發展的中國聲音,將在未來十年成為推動世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在該倡議框架下,國家電網、南方電網、巴斯夫(中國)、NEC(中國)、英特爾(中國)等分別發起創新、低碳、供應鏈、信息化、社區等十一大議題。
作為倡議的新發起方,宜信公司首次提出“普惠信用”的新倡議。宜信公司總裁助理劉大偉表示,經濟和金融的本質在于資源的有效配置,目的在于改變人們的生活。人的資本分為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如何將信用為核心的社會資本轉化為經濟資本,進而促進個人資本的增值,這樣的實踐與探索非常有意義。作為一家創新型企業,宜信以普惠金融事業為己任,堅持普惠信用理念,持續探索行業最佳實踐,通過幫助高成長群體建立信用、釋放信用價值,促進普惠信用體系建立。
“過去七年,宜信積極參與信用管理體系建設,與國際領先的分析和決策管理技術的領導者費埃哲合作,引進了先進的信用評估體系,積極探索各類信用人群的信用評估技術,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信用管理人才,這些是宜信更好的開展業務與服務客戶的基石。與此同時,宜信積極建設與發展個人信用數據庫,為社會信用數據共享平臺、現代化信用信息體系的建設貢獻力量,促進普惠信用體系的可持續發展。”劉大偉說,“社會信用體系和普惠金融工作需要全社會共同的更多的關注和推動,宜信愿意以此倡議為契機,與各方繼續溝通互動,共同推動中國普惠信用事業的發展,實現中國夢想。”
隨后,“金蜜蜂2020倡議”發起方、參與方共同舉行啟動儀式。據悉,金蜜蜂2020社會責任倡議”是誕生在中國的第一個內涵豐富、理想遠大的企業社會責任行動綱領,自2011年6月倡議發布以來,已有11家知名企業發起11個社會責任議題。經過兩年的發展,“金蜜蜂2020”已成為中國社會責任理念傳播與實踐推廣的重要平臺,正在引領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實踐邁向更深入、更高效的嶄新階段。
分享最新社會責任實踐,探索可持續發展
“金蜜蜂企業”是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實踐的創新者、領跑者,它們的實踐模式與路徑是社會責任實踐的樣板。本論壇上,眾多“金蜜蜂企業”共同分享、探討通向可持續發展的最佳路徑。
在企業社會責任的最佳實踐部分的討論中,劉大偉表示,每個企業需要責任競爭力。他介紹說,“過去七年,宜信實現了快速發展,建立起覆蓋100多個城市、20多個西部農村的服務網絡。過去七年,宜信普惠金融致力于服務工、農、學、商,幫助他們獲得事業發展和自我提升的資金支持,幫助他們提升能力、做更好的自己,幫助他們看到信用的價值,建立信用和釋放信用的價值。”
在2012“金蜜蜂企業社會責任?中國榜”發布典禮環節,中國國際經濟技術交流中心姚申洪主任授予宜信和其他兩家企業成為“金蜜蜂”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理事。
社會責任管理作為未來企業管理的重要發展方向,得到越來越多企業的重視;實現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系統、全面的社會責任管理;不斷深化責任理念、完善責任管理措施和行動,是“建設美麗中國、共筑中國夢”的重要路徑。“普惠信用”將成為中國社會責任領域的新主題,將為整個中國實現經濟發展轉型、與世界共創可持續未來的強勁動力。人人有信用、信用有價值,“普惠信用”共筑中國夢。
來源:和訊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