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農發集團:壯大企業實力自覺履行社會責任


    作者:王迪    時間:2013-03-08





    幾年前,有人曾這樣質疑中國農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農發集團"的重組和發展計劃:猶如弱小的舢板,再有本事的人,也難以讓它變身航空母艦。也許這種質疑是出于質疑者對這個企業的知根知底,這是一句實話。

    不過,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就是這些小舢板,卻在經歷了艱難歲月的洗禮后,終于迎來了它的華麗轉身,不僅猶如一艘航空母艦,還形成了它的戰斗群,而且還走出了近海,駛向了遠洋。

    在談及如何實現由"小舢板"到"航母群"的轉變時,全國政協委員、中農發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劉身利強調最多的是責任和改革意識。

    一位經濟學家在評價中農發從困境中走向發展時是這樣說的,"中農發的發展證明了一個事實:不搞壟斷的中央企業是能經營好的,涉農的企業同樣能夠發展好,即使有歷史包袱的企業,只要路子對也能夠發展好。"

    這是一群曾經陷入困境的企業,但經過堅持不懈的拼搏,獲得了重生,并快速發展,這是一個讓人難以置信的發展軌跡,但在一個有著強烈責任意識和改革探索精神的領導班子的強力推動下,他們不僅實現了脫貧,走出了一條寬廣大道,還成為中國農業產業的龍頭。

    這就是中農發集團。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中農發集團前身是由中國水產集團總公司、中國牧工商集團總公司等9家原農業部直屬企業,經過幾次大的合并重組后組建成立的。

    目前,中農發集團是國務院國資委管理的大型綜合性農業類中央企業,是我國農牧漁業“走出去”發展、國家動物疫病防控等領域的龍頭企業。擁有二級子公司12家,其中上市公司3家。海內外從業人員約5萬多人。所屬企業分布在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及國內近30個省市自治區。

    “近年來,在國資委的正確領導和支持下,集團領導班子和廣大員工,克服困難,頑強拼搏,銳意創新,大力推進生產經營和改革管理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中農發集團整體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中農發集團一位高管告訴記者,近幾年來,該集團資產質量顯著提升,主業更加突出和明晰,盈利能力不斷增強。尤其是在國際金融危機蔓延的情況下,集團經營業績逆勢而上,連年跨越。2010―2012年,營業收入平均每年增長24.7%;利潤總額平均每年增長29.1%;歸屬母公司凈利潤平均每年增長58.3%。不僅全面完成了國資委下達的各項資產經營指標,而且各項指標都保持高速增長。

    改革必須要敢于“取舍”

    不破不立,這是改革的基本規律。在中農發集團沒有重組之前,各企業雖是涉農企業,但其發展過程中,卻很多已經“名不符實”。如何讓重組后的企業“浴火重生”?這是中農發集團領導面臨的最大責任。在經歷無數次思想交鋒和反復討論推敲之后,一個清晰的發展藍圖開始浮現在中農發集團數萬名干部職工眼前――走專業化之路,讓這個涉農企業回歸本源,非農不做,做強自身,服務“三農”。

    其實,今天看來,這個決定似乎很平常,在大多數人看來,涉農企業嘛,讓它實至名歸是再平常不過的了。但這對于一個曾經長期分散經營,被一些經濟學家形容為“一盤散沙”的農口多個產業的企業來說,沒有那么容易,不要說來自各個方面的阻力,就算沒有這個阻力,要讓這么一個大型的、產業包羅萬象的企業群突然之間轉型,風險之大,恐怕只有中農發集團領導層清楚。

    “大力開展資源整合,不斷提升主業競爭能力。”劉身利說,這是他們邁出的第一步。

    不過,這一步走起來很艱難,劉身利告訴記者,面對農口企業歷史長、數量多、歷史包袱重;資本脆弱,且產業集中度差,多數企業無主業;企業層級多,有的處于失控流失狀態等嚴重困難,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果斷推進農口企業高強度的整合重組,堅持有進有退,結構調整,確立主業,剝離輔業,完善產業布局。“要做到這一點,在選擇產業時,就必須做到有‘退’有‘進’。”

    “退”,就是收縮企業層級,原則上只到三級,個別企業到四級。凡是非主業、扭虧無望、資不抵債、空殼公司,一律關停并轉。被托管后并入的中墾公司,有111戶下屬企業后調整為91戶資不抵債,上報國務院申請政策性破產,基本實現退出。煙漁公司破產重組、中墾公司化解歷史包袱,均煥發了生機,連續三年實現了盈利,結束了多年虧損的歷史。這一做法先后得到了國務院國資委、地方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的表彰。目前,一批輔業企業通過產權轉讓、輔業改制等方式,規范平穩退出,集團整體資產質量和盈利能力顯著提高。

    “進”,就是不斷推進傳統優勢產業優化升級。近幾年,中農發集團抓住西方金融危機,發達國家漁業陷入困境的機遇,趁機抄底并購,先后成功收購馬達加斯加漁業項目、莫桑比克漁業項目,使集團擁有了新的印度洋漁業基地;收購美國公司5條大型冷藏運輸船,完善了集團運輸服務產業鏈,形成捕撈、加工、運輸服務、貿易以及基地服務的業務格局,集團遠洋漁業捕撈漁船數量,捕撈能力位在全國名列前茅,世界前列。

    中農發集團組建中牧生物研究院,寵物疫苗、一類新獸藥喹烯酮、新型飼料添加劑、國家生物技術研發中心等高新項目相繼建成,新產品數量不斷增加,生產工藝水平不斷提高,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擴大。中農發集團研發生產的新型大功率柴油機在國內同型號產品中占有較大份額,延伸開發出利用生物質氣、煤礦瓦斯煤層氣、沼氣、天然氣、高爐煤氣發電機組等新產品,國內國際市場前景看好。

    “另一方面,我們還加快了發展新興戰略性產業。”據劉身利介紹,在這一方面,中農發集團做法主要包括:一是種子產業快速起步。近幾年,集團種業并購取得突破。集團下大力氣盤活中墾公司所屬上市公司“中農資源”,理順股權結構,成功募集資金近5億元,大力推進種業并購,成功實現中農資源恢復上市并摘除“特別處理”帽子,使其步入良性發展軌道。集團種子業務已涉足部分省、地區十幾個品種,為集團打造現代種業“育繁推”一體化產業模式打下了堅實基礎。二是海外農業資源開發已初具規模,在國外創辦了一批農牧場。三是安全食品產業平穩起步,展示良好前景。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