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氧化碳電解技術獲新進展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2-06





      負碳技術通過捕集、貯存和利用二氧化碳來減少碳排放,有望成為實現碳中和的重要途徑。其中,近年來快速發展、極具應用前景的二氧化碳電解技術受到關注。1月29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對外宣布,該所包信和院士、汪國雄研究員和高敦峰研究員團隊在二氧化碳/一氧化碳電解制備燃料和化學品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納米技術》上。


      該研究團隊揭示了堿性膜電解器中二氧化碳/一氧化碳電催化還原反應覆蓋度驅動的選擇性變化機制,并組裝出千瓦級電堆,可以實現鋼廠尾氣或者化工尾氣的高值化利用,為二氧化碳/一氧化碳電解技術從實驗室到實際應用提供了技術基礎。


      據介紹,通過利用可再生能源產生的電能,二氧化碳電解反應可以將二氧化碳轉化為高附加值燃料和化學品。而乙烯、乙酸和乙醇等多碳產物具有較高的能量密度和市場需求,是理想的電解產物。但是,在工業級電流密度下高選擇性生成多碳產物仍然存在很大挑戰。


      為解決上述問題,研究團隊基于鋼鐵工業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混合尾氣這一現狀,通過改變進料氣組成來調變堿性膜電解器陰極氧化銅催化劑的微環境,實現了在工業級電流密度下電解二氧化碳/一氧化碳高效制備多碳產物。隨著進料氣中一氧化碳壓力的增加,電解主產物逐漸由乙烯轉變為乙酸,且電流密度顯著增加。


      為進一步驗證電解過程的可行性,研究團隊組裝了4節100平方厘米的堿性膜電堆,電解功率最高達2.85千瓦,在總電流為150安時,乙烯的生成速率為457.5毫升/分;在總電流為250安時,乙酸的生成速率為2.97克/分。


      “團隊在電化學器件上進行了創新,研制了高性能堿性膜電解器件來電解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汪國雄介紹,“同時,我們通過改變反應氣中一氧化碳分壓來調控電極催化劑微環境,揭示了反應覆蓋度驅動的選擇性轉變機制。”該項研究不僅為單一多碳產物的定向生成提供了重要參考,而且為二氧化碳/一氧化碳電解從實驗室走向實際應用提供了技術基礎。


      提及下一步研究方向,汪國雄說:“我們將進一步開展放大研究,研制大規模的堿性膜電堆和系統,提高在實際工況下的穩定性,實現在工業領域的示范運行。”(陳菲 )


      轉自:中國化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