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煤化工:指標探底回升 營收環比增長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1-07





      2023年三季度,在油價上行、匯率影響、期現聯動、小幅補庫以及“金九銀十”預期等因素影響下,化工產品市場有所修復。華創證券研報指出,受益于產品價格上漲疊加成本端煤價下降,煤化工上市企業第三季度營收環比增長14.7%,歸母凈利潤環比增長133.9%,毛利率環比增長4個百分點。從2023年市場走勢看,受產品端和原料端雙向擠壓影響,年內煤化工行業盈利能力有所減弱。


      上游資源加持 煤化聯動穩定


      在目前涉足煤化工生產的50多家上市企業中,擁有煤炭資源、實現煤化聯動的有10多家企業。2023年年初煤炭價格較高,這些企業優勢明顯,但隨著二季度之后煤炭價格逐步回落,這些企業的盈利空間有所縮窄。


      兗礦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兗礦能源)是擁有煤炭資源、實現煤化聯動的代表性企業,其前身是兗州煤業,是以煤炭生產經營為基礎、煤炭深加工和綜合利用一體化的國際化大型能源企業,其位于山東、陜西、新疆等地的多個煤化工企業都具有較強競爭力。兗礦能源擁有煤氣化、煤液化等多條完整煤化工產業鏈,各類化工品年產量超過2000萬噸,其中化工新材料和高端化工品占比超過70%。


      2023年前三季度,兗礦能源實現營業收入1350.4億元,同比下降20.15%;歸母凈利潤155.3 億元,同比下降46.8%,主要是煤炭價格回落所致。在其煤化工業務中,2023年前三季度煤化工產品產量649.5萬噸,同比增長14%;銷量589.5萬噸,同比增長10.5%。雖然產銷提升,但煤化工產品平均價格同比下降9.1%、單位成本同比下降8.5%,致使盈利空間縮窄,其毛利同比下降11.6%。


      從2023年第三季度業績看,兗礦能源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403.4億元,環比增加0.9%,同比減少28.0%;歸母凈利潤45.2億元,環比減少0.9%,同比減少52.4%,與二季度基本持平,保持相對穩定。


      油煤價差擴大 衍生產業受益


      寧夏寶豐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寶豐能源)位于全國四大現代煤化工示范基地之一的寧東基地,毗鄰優質、低價的煤炭資源產地,區位優勢明顯。該公司目前已具備每年權益約916萬噸煤炭、590萬噸甲醇、120萬噸聚烯烴產能的煤炭-甲醇-聚烯烴全產業鏈,同時將副產碳四、碳五等產品進一步加工為精細化工產品,煤化工產業鏈條高度一體化。加上公司的高效管理,公司因此具備顯著的成本競爭優勢,產品毛利率近年均領先行業,煤制烯烴項目整體盈利水平居業內首位。


      寶豐能源2023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收204.01億元,同比下降5.05%;實現歸母凈利38.91億元,同比下降27.58%。但其2023年第三季度業績企穩回升,單季實現營業收入73.1億元,環比增長3.1%;歸母凈利潤16.3億元,環比增長20.3%。


      行業機構研報分析,寶豐能源2023年三季度的業績主要來自油煤價差擴大疊加三期產能投放,促成量價齊升。原油價格走強、煤價趨弱,對煤化工景氣度支撐作用明顯。特別是對于烯烴產品而言,價格端目前已趨向于原油成本定價,而成本端煤炭則是大頭。在油強煤弱的背景下,寶豐能源烯烴業務盈利狀況明顯好轉,其聚乙烯、聚丙烯在2023年三季度銷售價平均環比提升150元/噸左右。與此同時,該公司采購價則出現不同程度環比下降,平均幅度約10%。此外,該公司純苯、甲基叔丁基醚、改質瀝青價格走勢也與原油高度相關,并在2023年三季度明顯上行,同樣貢獻了較為可觀的利潤增量。


      多元協同聯產 實現成本制勝


      與上述兩企業相比,位于山東的山東華魯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并沒有煤炭資源優勢,但該公司具有較強的成本控制能力。2023年前三季度,華魯恒升實現營業收入193.46億元,同比下降15.92%;實現歸母凈利潤29.27億元,同比下降47.11%。從其2023年第三季度指標看,當季實現營業收入69.87億元,同比增長7.91%,環比增長10.81%;實現歸母凈利潤12.18億元,同比增長18.84%,環比增長31.22%,保持了穩中向好勢頭。其當季毛利率24.33%,同比增加1.04個百分點,環比增加2.82個百分點;凈利率17.42%,同比增加1.60個百分點,環比增加2.71個百分點。從中可以看出,近兩年化工產品價格幾近腰斬,多數企業業績大幅回落甚至虧損,要保持17%以上的凈利率實屬不易。


      華魯恒升表示,2022年以來公司陸續投產的尼龍6、碳酸酯、二元酸裝置和技改增產的己內酰胺、異辛醇等產品,推動總銷量增長9%。另外通過降本增效、強化重點費用管控等苦練內功舉措,化解了部分減利因素。該公司“一體多線”的協同聯產體系,實現了園區、系統、裝置、產品之間的密切協同、聯產高效。(作者:劉海軍 )


      轉自:中國化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