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育新質生產力,煤化工崛起“晉”行中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5-17





      5月11日,一場為中部地區能源化工產業崛起的“頭腦風暴”在山西太原開啟。來自業界的產業管理者、科學家和企業家齊聚2024山西能源·化工高質量發展科創大會,激蕩思想、啟迪智慧,為新時代山西煤化工產業培育具有山西特色的新質生產力謀篇布局、建言獻策。


      以綠色為底色 加速擁抱“碳機遇”


      新質生產力的本質是綠色生產力,綠色應是煤化工行業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底色。這是多位與會專家達成的共識。


      “‘雙碳’目標是倒逼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手段,推進綠色發展、培育新質生產力由此而來,且一脈相承,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中國宏觀經濟智庫聯盟專家、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高級訪問學者、山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二級巡視員武東升談道。


      據介紹,山西作為我國新型綜合能源和重化工基地,煤炭年產能達到14.3億噸。


      “對于山西來說,推進煤化工產業綠色轉型刻不容緩,培育新質生產力既是方向也是動力。”武東升提示道,在“雙碳”背景下,煤化工產業培育新質生產力要重視ESG和高耗能項目的管理。一則,ESG是引領金融投資的新引擎,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二則,未來全球資本流動都將符合碳中和和綠色發展的基本規律。煤化工行業要高度重視轉型金融、綠色金融,以及PE/VC的發展和作用,還要重視碳關稅的影響。如果國際碳關稅聯盟成立則將影響巨大,我國出口貿易的成本因碳關稅將提高約30%。因此,企業要高度關注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的發展和轉型。


      山西晉南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張天福認為,傳統行業培育新質生產力一定要重視與“雙碳”目標融合發展。“未來,碳排放必會成為企業的生命線。”張天福說。


      據了解,晉南鋼鐵成功開創“鋼焦化氫電”一體化產業低碳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模式,不僅實現了上述行業耦合發展,還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協同減碳“成績單”。


      山西安泰控股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學明認為,讓煤化工產業更好地擁抱“碳機遇”,企業既要把相關政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積極踐行“雙碳”使命,還要利用碳資產管理平臺及早摸清“碳家底”,為參與碳交易做好準備。


      “綠色和低碳可比作煤化工產業再次騰飛的翅膀。插上翅膀,煤化工產業轉型升級便指日可待。”懷柔實驗室山西研究院副院長、太原理工大學教授李晉平如是說。


      以創新為核心 跳出資源“陷阱”提高附加值


      “新質生產力不是簡單地理解為新的產業所創造的生產力,還應該包括轉型升級后的傳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所創造的生產力。創新,尤其是原創性、顛覆性創新,當之無愧是以上產業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核心。”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所長房倚天談道。


      懷柔實驗室山西研究院院長孫予罕對此持相同意見。他指出,煤炭具有兜底能源安全保供的重要屬性,但企業切勿掉入資源“陷阱”。煤化工是技術密集型產業,通過技術創新賦予該產業低碳、高端、先進制造等屬性,煤炭的附加值將至少提高2~5倍。“簡而言之,煤化工產業培育新質生產力,重在提高附加值、降低含碳量。”孫予罕說道。


      作為煤化工產業鏈下游、重點進軍高端應用領域的山西潞安太行潤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恒對此頗有感觸:“自主創新能力直接關乎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他坦言,太行潤滑在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發現,開發出具有市場前瞻性的“爆品”,不斷拓展應用場景,并以此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技術壁壘至關重要。


      “煤化工產業培育新質生產力可重點關注3個方向。”房倚天詳細介紹說,一是推動煤炭清潔高效轉化利用,以科技創新促進現有技術升級,不斷提高技術的經濟性。開發新一代煤、油、氣、化一體化技術,煤化工耦合綠電或生物質能值得關注。二是推動現有煤化工轉化技術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應用,比如將煤氣化技術應用到煤電深度調峰、綠電消納等領域。三是開發變革性、顛覆性技術,構建新的化石能源產業技術體系。


      上海電氣集團國控環球工程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施俊鵬補充道,低階煤熱解制氣替代焦爐氣是近年來煤化工產業創新發展的新方向。今年該公司已陸續簽約4個相關項目。此外,山西兼具豐富的煤炭和較好的風光資源,發展綠電制氫耦合甲醇具有明顯優勢。“期待接下來政府部門進一步完善甲醇項目進園區的管理體系,推進更多甲醇新技術落實、落地。”施俊鵬說。


      以政產學研金服用為紐帶 讓新質生產力“開花結果”


      “空談誤國,培育新質生產力關鍵是要落地。當前,傳統產業中的不少企業正面臨利潤低等困難,同時還要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轉型的步伐,急需溝通、轉化技術的平臺,也需要來自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金融機構的多方支持。”張天福的發聲引得在座企業家頻頻點頭。


      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懷柔實驗室山西研究院副院長張建勝的觀點與此不謀而合:“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創新的源頭,但技術實施和迭代需要轉化落地的平臺,必須和用戶企業合作。這也有助于多方迸發新質生產力。”


      以政產學研金服用為紐帶發展新質生產力,助力山西煤化工產業崛起,還有哪些短板需要補齊?


      從高校的角度來看,山西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黨委書記、山西省化學會理事長郭煒認為,推進政產學研金服用發展模式還面臨3方面制約。一是高校的研究方向大多集中在前沿高端領域,與部分企業的發展需求適配度不高。二是部分企業現有技術的成熟度較高,再次升級的難度較大。三是高校的學術追求與企業技術應用的融合度還有提升空間。“歸根結底,以政產學研金服用助力煤化工行業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人才。”郭煒說。


      “相較于發達地區,山西企業的研發能力普遍較弱。政產學研金服用的發展模式恰恰能充分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有利條件,促進企業發展。”郭煒表示,山西大學根據山西煤化工產業發展現狀,專門成立了技術轉化與產業管理處、國內合作與交流處以及10余個產業技術研究院。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由山西大學參與的一項技術轉化項目轉化金額達到2600萬元。


      從金融投資的角度來看,山西省委金融辦政策研究處處長王永宏表示,煤化工行業還需加強與其他有關行業的良性互動,修訂完善行業發展規范,加強行業間、企業間的溝通交流,不斷助力煤化工產業延鏈、補鏈。


      山西煤化工企業中還有不少民營企業。為增強民營企業的經濟活力,山西省成立了全國首個省級民營經濟局。作為民營企業“娘家人”代表,山西省民營經濟局副局長馮志山表示,民營企業參與推動政產學研金服用,不僅能提升創新活力,還有更多機會參與省級以上重大建設項目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這對實現新質生產力在煤化工產業中落地生根、遍地開花助益頗多。


      守正創新正當時,風云際會逐浪高。“傳統能源的歷史使命還遠沒有結束。新形勢下,傳統能源在能源轉型和新能源技術創新方面仍大有可為,未來煤制氫能、甲醇等都有很大的市場發展空間。要注意的是,能源轉型必須堅持先立后破原則,這也是最務實、最科學、最明智的選擇。”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李壽生對山西煤化工產業發展寄予厚望。


      曾經的能源化工產業搖籃,正在向下一處高地發起沖鋒。中部地區能源化工產業崛起爭先“晉”行時的號角已經吹響!


      轉自:中國化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