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以下簡稱“青島能源所”)在中國科學院學術會堂發布貫徹產品碳足跡中國標準《溫室氣體 產品碳足跡 量化要求和指南》(GB/T24067-2024)、符合國情的全生命周期評價GIS-LCA(基于地理位置的全生命周期評價)技術和軟件。該技術將在化工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全生命周期碳足跡評價是以過程分析為基礎的評價法,對產品原材料開采、生產、使用以及廢棄全過程進行跟蹤、定量分析與評價,可用來評估某一產品在生命周期或服務過程中所排放的溫室氣體。
建設符合我國國情的碳足跡管理體系,不僅僅是在國際標準上進行深化,更大的意義還在于對內在供應端和消費端促進減碳,實現全社會流程低碳制造,對外突破國際貿易壁壘提升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碳足跡國際標準主要由歐盟主導,然而歐洲國家的國土面積、空間差異無法與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發展差異顯著相類比,國際標準的實用性受到挑戰。對國際標準進行深化創新,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碳足跡管理體系勢在必行。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謝克昌院士、田亞峻研究員團隊歷經十余年研究提出將地理信息與 LCA 碳足跡評價全面融合的新方法,可以解決國際碳足跡標準無法精準識別數據的空間差異,以及不適用于我國空間發展不均衡的國情等問題。
GIS-LCA 首次提出將生命周期評價的四個階段與地理信息系統完全融合的做法,提出了 LCA 背景數據庫空間化技術、研發了在地理信息系統上建立拓撲模型的技術、開發了空間運算與 LCA 運算耦合的算法。 GIS-LCA 軟件是多項技術的集成,是全球首款直接在地理信息系統上開展 LCA 應用的工具,也是首款貫徹國家標準的工具,標志著我國在低碳產品生命周期領域具備了自主可控的技術手段。可為碳足跡精準核算和管理提供科學、全面、系統的技術支撐,可反映我國工藝技術水平現狀及區域差異性,幫助政府部門、企業等及時、準確、可靠地核算碳足跡,對支撐我國實現“雙碳”目標將發揮底座作用。
GIS-LCA 技術與軟件被由清華大學環境學院賀克斌院士組成的院士專家組評價為“國際領先”水平,并榮獲中國發明協會發明創業獎創新獎一等獎。GIS-LCA 理論先進,實踐成效明顯。目前,已成功應用于多個行業領域、區域等,其中在浙江省樂清市的電力電氣碳足跡評價試點中,首次從微觀上將產品、企業、供應鏈、產業鏈、政府、認證機構互聯互通,為各方提供了一個全面的碳足跡管理解決方案。
對于該技術在現代煤化工方面的應用,會議期間接受中國化工報記者專訪時,謝克昌院士指出,利用GIS-LCA先進技術揭示,我國現代煤化工行業整體環境足跡轉移率低于10%,表明現代煤化工與上游產業鏈在空間上具有較高的集聚性。我國現代煤化工行業環境足跡轉移主要來自西北、華北地區,占比均達到90%以上,主要由甘肅、內蒙古、寧夏、山西、陜西等能源富集省區向河北、江蘇、山東、浙江等能源匱乏省區發生轉移。未來大規模發展現代煤化工將給內蒙古、陜西、新疆當地的生態環境帶來更大壓力。依托南方地區豐富的水資源、較大的環境承載容量、強勁的市場需求等優勢布局示范一定規模的現代煤化工項目能夠有效打破這種約束。結合GIS-LCA先進技術構建了我國現代煤化工行業可持續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發現適合發展煤化工的地區前五分別為新疆、云南、內蒙古、山西和甘肅。未來煤化工產業布局應從有利于資源綜合利用出發,從更大范圍進行規劃布局,例如能源“金三角”地區。
建立符合國情的碳足跡管理體系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本次會議聚焦研討“符合國情的碳足跡管理體系”,在標準即將實施之際發布 GIS-LCA 成果,對國家標準有效落地實施,推動我國綠色低碳發展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融合地理位置的碳足跡評價技術已為我國的碳足跡管理作了奠基性和開創性的工作,搭建了碳足跡管理政策體系的基本框架。
與會院士及各領域領導專家對 GIS-LCA 技術及工具實際應用價值表示高度認可,GIS-LCA 符合中國的國情,更具全球普適性,大力推動國際互認,為貫徹“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提供可信數據,為我國政府在國際氣候談判上提供有力的支撐。(作者:閆俊榮)
轉自:中化新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