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中國化工園區發展大會在成都召開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11-01





      10月30日,2024中國化工園區發展大會在成都圓滿召開。本次大會得到了四川省委省政府、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成都市人民政府、彭州市人民政府、成都新材料產業功能區管委會、AICM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會議吸引了來自政府、協會、化工園區、化工企業、化工園區配套服務商、媒體等2000余名代表參加,并通過新華社、成都市廣播電視臺等相關平臺面向全國行業內外觀眾進行了直播。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李云鵬指出,化工園區是我國石化行業在推進改革開放過程中,依托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借鑒國際先進化工園區經驗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我國石化產業發展方式由分散向集聚、由粗放向集約、由低端重復向產業鏈協同發展、融合發展、高端發展的重要載體。截至目前,全國已通過認定的化工園區達到695家,其中國家級化工園區71家(包括位于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區、保稅區、新區中的園中園),是我國化工園區發展的領頭羊,引領著化工園區的發展方向。截至2023年底,石化工業產值超千億的超大型化工園區達到21家,產值在500億-1000億之間的大型園區達到52家。有30家園區入選“綠色化工園區”名錄,44家園區入選“智慧化工園區”名錄,園區節能降耗、“三廢”治理取得明顯成效。截至目前,中國石化聯合會已牽頭編制《化工園區開發建設導則》等化工園區4項國標、3項行標、23項團標,為全國化工園區的規范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綠色和智慧成為化工園區高質量發展的兩張靚麗“名片”。


      李云鵬提到,下一步,我國化工園區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關于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圍繞推進石化產業集群化,不斷延鏈補鏈強鏈,圍繞培育新動能新優勢,深入推進綠色化智能化,努力做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排頭兵。一是持續優化產業布局,開辟集群化發展新賽道。二是提升創新要素引聚能力,建設發展新質生產力新高地。三是深入實施循環化改造,構建綠色低碳發展新方式。四是加快推進數字化賦能,堅持走新型工業化新道路。五是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激發園區內生新動力。


      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許興國提到,在化工產業方面,成都具有良好的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成都新材料產業功能區、成都高性能纖維材料產業功能區、天府新區半導體材料產業功能區等7個產業功能區差異化布局、集約化發展;12家新材料產業A股上市企業帶動引領,22個材料領域的國家級創新平臺創新創造,文瀾智谷、大連理工大學成都研究院等6個中試平臺成功授牌;2023年,成都市新材料產業規上工業企業超800家,實現營收超2千億元。


      四川省經信廳二級巡視員蘇平表示,2023年四川地區生產總值突破6萬億元,躍居中國第五,西部第一,是我國為數不多擁有全部41個工業大類,31個制造業門類的工業大省。化工園區作為化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對加快實現石化強國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領和支撐作用,四川高度重視化工園區建設與管理,堅持規劃布局科學風險管控到位,綠色循環發展,能力齊備先進,推動化工園區高起點規劃,高標準認定,高水平建設,高質量發展。認定四批28家化工園區,擴區調整8家化工園區,化工園區已成為四川化工產業發展的主陣地,新舊動能轉化的主戰場。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化工園區工作委員會秘書長楊挺作了《2024中國化工園區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分析》分析報告。他表示,石化聯合會園區委根據化工園區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對自愿參與評價的化工園區進行了研究,經統計分析、專家核定,確定上海化學工業經濟技術開發區為“2024高質量發展卓越化工園區”,確定惠州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等32家為“2024高質量發展化工園區”。從數字角度分析,2024高質量發展化工園區在2023年實現石化銷售收入總量4.3萬億,占全國石化產業銷售收入的27%;在2023年實現石化利潤總額2139.7億元,占全國石化利潤總額的24.5%。“目前,石化聯合會已經啟動了行業‘十五五’高質量發展規劃的相關工作,我們倡導全國化工園區提前謀劃‘十五五’的發展,在產業升級、創新發展、綠色發展、低碳發展、智能發展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提前謀劃好自己園區的產業規劃和總體規劃,推動園區下一步繼續高質量的發展。”楊挺說。


      AICM主席夏賦良作了題為《AICM實踐,共筑化工可持續未來》的報告。他提到,作為最早將責任關懷引入中國的組織,AICM始終致力于推廣這一全球倡議,通過邀請各利益相關方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幫助企業深刻認識自身的責任與義務,并讓公眾更深入地了解化工行業的貢獻與努力。化工行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轉型升級對于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過去一年,AICM發布的可持續發展報告為大家提供了觀察在華化工企業在化工領域如何響應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窗口。通過調研問卷、訪談和案例展示的形式,了解會員企業在碳中和碳減排方面采取的行動與制定的戰略方向。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執行會長肖世同發布《四川能源化工創新谷建設方案》。他表示,彭州是建設四川能源創新谷的最佳選擇地,建設四川能源化工創新谷是彭州的使命與擔當。能源化工創新谷的建設,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推動能源化工產業高質量發展,大力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以科研創新成果產業化為主線,著力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以推進生產性服務業建設為抓手,構建“總部+基地”“智力+經濟”“制造+服務”的新格局,形成“十位一體”的生產性服務業體系;以打造“一區一園三中心”為路徑,推動全省能源化工產業跨區域協調,促進資源協調、科技創新協調、項目服務協調,營造良好的能源化工產業發展生態,實現能源化工產業創新發展。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融合,推動四川省能源化工產業集約化、綠色化、智慧化、特色化發展,打造能源化工創新總部集聚區。


      會上,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四川省經信廳、成都市經信局,以及彭州市共同參與了四川能源化工創新谷啟動儀式。


      會議同期還分設了石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智慧化工園區、新能源與儲能、化工園區高質量項目建設、AICM專題會、化工園區安全與應急管理、第九屆跨國化工公司與化工園區CEO圓桌會、媒體發布會等分會場。


      本屆大會受到了業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新華社、中國新聞網、中國科技網、光明網、中國網、國際在線、人民政協網、環球網、海外網、未來網、央廣網、中國日報網、中國發展網、中國青年網、中國經濟網、科技日報、中國工業報、中國石油報、中國化工報、中國化工信息周刊、中國石油和化工、中國石油和化工產業觀察、四川日報、四川省廣播電視臺、四川新聞網、四川農村日報、金融投資報、每日經濟新聞、紅星新聞、封面新聞、成都日報、成都市廣播電視臺、中化新網、開美沃傳媒、流程工業、興園化工園區研究院、馬后炮化工、石油和化工園區、隆眾資訊、卓創資訊、谷騰環保網等媒體對本次會議進行了報道。


      轉自:中化新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