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產業正經歷一場深刻變革。一方面,先進制造業驅動技術迭代加速,產品向高端化、智能化演進;另一方面,行業呈現“基礎產能過剩、高端供給不足”的結構性矛盾,部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關鍵材料和技術受制于人,行業內部的分化加劇。在此背景下,如何破解高端石化產業的結構性困局,成為石化行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高端石化產業處于技術革命與區域格局重塑的交匯點
當下,制造業呈現高技術引領、產品迭代加速、產業化擴張和需求擴大的趨勢。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發布的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新材料產業規模達4550.3億美元,增長率為5.4%。材料基因工程、人工智能輔助研發等新技術的應用,大幅縮短了新材料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周期,降低了研發成本。
全球石化行業經歷了從技術更新到產地轉移的變化,區域市場呈現出差異化趨勢。在歐洲,受能源成本高昂、人力成本居高不下、區域增長動力不足等多重因素的影響,預計將有更多石化生產設施面臨關閉。在此情況下,歐洲所需化學品將更多地依賴從美國、中國和中東等國家和地區進口。與此同時,亞太地區成為全球石化產業的新重心,中國、日韓都在積極布局東南亞市場。2024年,中國石化企業在東南亞的直接投資額同比增長18%,占其海外投資總額的35%。這種區域分化不僅改變了全球供應鏈體系,也加劇了市場競爭,迫使企業重新思考戰略布局。
從全球視角來看,石化產業的壟斷加劇,高端材料技術壁壘日趨顯現。以巴斯夫、陶氏、沙特阿美為代表的跨國巨頭,憑借技術研發、資金和人才優勢,通過技術專利和資本壁壘,牢牢掌控著高端材料的研發與市場主導權,特別是在高性能聚合物、電子化學品和特種材料領域。2024年,美國在高性能材料領域的研發支出同比增長12%。這種壟斷現象在區域市場分化的背景下進一步加劇,在歐洲的高成本壓力和中東的煉化一體化戰略加持下,使得全球石化產業的競爭格局更加復雜。
石油石化巨頭引領戰略轉型與全球競合格局
北美石化產業的全球地位將取決于其在新能源材料、生物制造等新興領域能否建立持續的技術優勢,并且通過數字化賦能和區域協同來增強供應鏈韌性。以埃克森美孚為代表的行業領軍企業,通過“高性能材料+數字化轉型”的雙輪驅動模式,系統性地推進產業鏈重構——在技術層面,聚焦汽車輕量化材料、特種工程塑料和可持續航空燃料等前沿領域;在數字化轉型方面,構建了以數據為中心的能源創新體系,在智能煉廠等場景深度應用數字技術。基于當前的發展態勢,該企業有望保持其在高端石化市場的主導地位,并進一步鞏固其作為全球石化產業“技術策源地”的戰略定位,為整個行業從規模擴張向價值創造轉型提供了可借鑒的范式。
歐洲石化產業的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特種化學品、高性能材料等領域的技術積累,特別是在環保工藝和清潔技術方面具有顯著先發優勢。例如殼牌重塑業務結構,將天然氣一體化和煉化產品作為轉型支撐業務,將市場營銷、低碳燃料和可再生能源解決方案(電力和氫能等)作為未來增長業務,構建產業鏈上下游共同低碳發展的生態圈。與此同時,殼牌還在大力發展生物燃料,如生物乙醇、生物航空煤油等產品,計劃到2030年,其低碳燃料產量與2020年相比增加8倍。綜合分析表明,歐洲石化產業正處于從規模優勢向價值優勢轉型的關鍵階段,歐洲石化產業能否維持全球影響力取決于能否在低碳技術、循環經濟領域建立新優勢。
中東石化產業憑借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和雄厚的資本實力,正在從“資源輸出者”向“資源技術雙驅動”的方向轉型。以沙特阿美為代表的中東化工巨頭,近年來愈發重視與具有戰略性技術的初創公司和高增長前景的公司合作,如投資錫盧里亞公司甲烷氧化偶聯(OCM)制乙烯技術。長期來看,中東石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將取決于其能否在保持傳統成本優勢的同時,成功構建低碳技術和高端材料領域的新競爭優勢。
石化企業加速推進全球布局與技術創新戰略
對于傳統石化企業來說,轉型升級、優化資產結構、加強技術創新是保持競爭力的關鍵。而對于新興企業來說,差異化競爭、產業鏈延伸以及國際化布局則是實現突破的重要途徑。這種“大者恒大,小者專精”的格局正在重塑行業競爭生態。
優化全球布局,應對區域化競爭。隨著供應鏈安全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石化企業通過在海外建立生產基地來實現本地化運營,有效規避了貿易壁壘并降低了物流成本。在此過程中,產業鏈延伸發展策略成為關鍵路徑。企業通過并購、合資等方式推動垂直整合與上下游協同。如阿布扎比國家石油公司與奧地利石油天然氣集團合資組建估值超600億美元的博祿集團,巴斯夫在越南投資10億美元建設一體化基地,陶氏計劃在墨西哥新建聚氯乙烯工廠。通過加速整合或強化差異化競爭,進而帶動全行業在產能分布、技術研發、市場細分領域的深度調整。
創新與數字化升級推動行業變革。據美國化學理事會預測,2025年,全球特種化學品市場規模將達7800億美元,年增速為6.5%。材料領域的革命性創新正在為石化行業注入新的活力。生物基材料的快速崛起是這一趨勢的典型代表,預計到2025年,其市場規模將突破1500億元。杜邦作為行業領軍者,已經布局了3個萬噸級生物基材料生產基地,并同步推進12項生物基專利技術的商業化應用。
可持續發展能力成為核心競爭力。這一趨勢在各國政策加碼和消費者需求變化的雙重推動下不斷加速。全球綠色化工市場規模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3500億美元,同比增長15%。未來,以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生物基材料和可降解塑料為代表的綠色化學品將成為企業爭奪市場的關鍵。(記者 李佳奇)
轉自:中國石油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