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明確加快農業強國建設路線圖和施工圖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4-10





      記者4月7日獲悉,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部署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全領域推進農業科技裝備創新、全環節完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等重點任務。


      根據《規劃》,到2027年,農業強國建設取得明顯進展,鄉村全面振興取得實質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上新臺階;到2035年,農業強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鄉村全面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現代化基本實現,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到本世紀中葉,農業強國全面建成,鄉村全面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實現。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姜楠表示,建設農業強國是一項長期任務和系統工程。在世界農業競爭中,農業強國要具備較強的創新力、競爭力、保障力,使農業規模化優勢和競爭優勢不斷增強。我國在從“農業大國”邁向“農業強國”的過程中,面臨外源性沖擊與內生性困境的雙重挑戰,亟須通過技術創新、資源整合和質量提升加以應對。


      《規劃》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健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長效機制,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一體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更高水平守牢國家糧食安全底線和耕地保護紅線,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建設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的農業強國。


      糧食安全方面,《規劃》提出,把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作為頭等大事,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筑牢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物質基礎。其中,要全面加強耕地保護和建設。健全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制度體系,改革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各類耕地占用納入統一管理,完善補充耕地質量驗收機制,確保達到平衡標準。同時,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水平。扎實推進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深入實施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加快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


      “雖然2024年我國糧食產量首次邁上1.4萬億斤臺階,但工業化、城鎮化、消費升級對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的需求呈現剛性增長趨勢,我國糧食供需仍處于緊平衡狀態,持續增產增收面臨較大挑戰。”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譚智心說,為了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的供給保障能力,大面積提升單產是當前保障糧食產量的關鍵舉措和重要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核心是推廣良種良田良機良法集成創新增產模式,補齊品種、農田、農機、農藝方面的突出短板,實現大面積落地應用。


      在農業科技裝備創新方面,《規劃》提出,以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引領,以產業急需為導向,加快以種業為重點的農業科技創新,推進重大農業科技突破,以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推進農業強國建設。其中,要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水平整體躍升,加強國家農業科技戰略力量建設,穩定支持農業基礎研究和公益科研機構,培育農業科技領軍企業,構建梯次分明、分工協作、適度競爭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推動種業自主創新全面突破,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加快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推進農機裝備全程全面升級,加強大型高端智能農機、丘陵山區適用小型機械等農機裝備和關鍵零部件研發應用,加快實現國產農機裝備全面支撐農業高質高效發展。


      “農機裝備是現代化大農業最核心的生產工具,也是推動農業新質生產力形成的動力源泉。近年來,圍繞農業發展實際需求,我國不斷加大農機裝備科技創新力度,一批標志性整機裝備成功實現突破,農機自給率不斷攀升。”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當代農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員楊夢穎說,推動農機裝備高質量發展,一方面要強化農機研發技術攻關,取得一批具有重大應用價值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科技成果。另一方面要對現有農機裝備生產、加工、流通和服務等全鏈條進行數字化改造,實現農機產業鏈整體轉型提升。


      在全鏈條推進農業產業體系升級方面,《規劃》提出,依托農業農村特色資源,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加快構建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并舉、產加銷貫通、農文旅融合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


      此外,《規劃》還提出進一步深化農業對外合作,堅持在開放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贏,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著力開創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農業對外合作新局面。(記者 汪子旭)


      轉自:經濟參考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