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29日,由中國氮肥工業協會主辦的2025年全國氮肥行業工作會暨七屆九次理事會在晉城召開。會上,多位嘉賓為行業擺脫發展困境,實現高質量發展獻計獻策。
晉能控股裝備制造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晉嶠在致辭中表示,近年來,“雙碳”目標的提出、碳排放“雙控”政策的出臺以及發展新質生產力等戰略部署的推進,對化肥行業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提出了更高要求,也賦予了行業更大的使命。全行業既面臨淘汰落后產能、推進節能減排等挑戰,也迎來了加快產業升級和實現綠色轉型的重大機遇。與此同時,大數據、人工智能以及新能源等新興技術蓬勃興起,數字經濟正在逐漸滲透到生產生活的各個環節,為產業的創新發展注入了無限可能,氮肥產業高質量發展恰逢其時。順應形勢,在變局中育新局是行業必須完成的課題。企業唯有抱團取暖、協同創新、同題共答,才能在時代的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
中國氮肥工業協會理事長顧宗勤在工作報告中指出,2024年以來我國氮肥行業承壓運行。2024年行業利潤總額比上年降幅高達45.7%,利潤率回落至3.8%左右,為4年來最低水平。
據顧宗勤介紹,2024年我國氮肥產能和產量繼續保持增長,全年合成氨、尿素總量延續上年增長走勢。據中國氮肥工業協會統計,2024年我國合成氨產能為7712萬噸,比上年增長4%,產量為7319.5萬噸,增幅高達8.2%;氮肥產量4921.8萬噸(折純氮),比上年增加8.7%;尿素產能6919萬噸,比上年增長2.9%,產量為6723.7萬噸,增幅為6.9%。合成氨、氮肥總量已創歷史新高。
顧宗勤強調,全行業要堅持總量控制、結構優化,堅決遏制低效重復建設,推動行業供需格局向更高水平動態平衡邁進。
工信部原材料工業司石化處趙高斌對《合成氨行業規范條件》申報情況進行了介紹。趙高斌說,合成氨行業是石化化工行業的重要細分行業之一,關乎糧食安全和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2024年在中國氮肥工業協會的全力支持下,我們已經組織開展了合成氨行業規范企業的第一批申報遴選工作,最終確定了成都玉龍化工有限公司、四川綿竹川潤化工有限公司兩家企業為合成氨行業規范企業。但超過70%的企業都因安全環保問題被淘汰。在安全生產方面,有些企業未按照規定辦理危險化學品登記,環保方面的問題更多。部分企業存在環境信息披露不規范、污染物排放不達標、未履行禁化武公約宣布義務等問題。希望各企業在申報下一批規范企業之前,切實做好自查工作,為推動合成氨行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姜楠指出,“十五五”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糧食安全及產業鏈安全對化肥行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肥料企業要科學制定“十五五”發展目標和任務,找準新定位、培育新優勢、采取新舉措、創建新模式。企業的發展方向和目標不僅要聚焦在肥料主業上,還要在壯大肥料主業的基礎上,積極探索產業鏈條延伸,實現全產業鏈升級。
如要向上游礦山產業延伸,早日實現原材料自給自足;向下游現代農業延伸,重點在優勢水果產區,開展以作物種植解決方案為核心、以綜合農業服務為形式、以帶動肥料銷售并收獲優質水果為目的的創新模式;橫向往植保、種業、農機等方向延伸,全面提升農業綜合服務能力;實現從礦山到車間、從車間到田間、再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升級,將企業從“農業生產資料供應商”的角色逐步轉變成為“現代農業產業解決方案提供商”。
生態環境部環境發展中心低碳中心主任周長波對我國碳市場進展以及企業的應對策略進行了介紹。周長波強調,目前國內碳市場建設進展加快,三大運行支撐平臺上線,包括全國碳市場管理平臺、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和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這三大運行支撐平臺上線投入使用,實現數據在線填報,實時跟蹤記錄碳排放配額的持有、變更、清繳、注銷等信息,實現了交易平臺化管理。此外,生態環境部正在進行石化和化工行業重點產品碳排放核算和核查研究,氮肥行業的合成氨、尿素被納入碳市場也箭在弦上。企業對此應加以重視,積極布局,以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一是強化頂層設計,壓實減碳責任。企業要充分認識到碳市場的戰略意義,將減碳納入整體的企業發展規劃,并設立專職碳管理機構,推動全員樹立減碳意識,形成減碳責任體系。
二要精準數據把控,夯實碳管理基礎。開展碳排放核查核算工作,企業一定要核準數據,確保數據的真實準確可追溯,為碳市場交易筑牢數據根基。
三要構建管理體系,推進低碳轉型。企業要積極引入低碳技術,持續優化生產工藝流程,逐步降低單位產品碳排放強度,推動企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四要完善資產運營,實現價值提升。企業要建立健全碳資產管理制度,科學開展碳資產評估,積極投身碳交易市場。通過合理配置配額交易資源、開發核證減排(CCER)項目等方式,實現碳資產的有效管理與價值增值。
五要緊跟政策導向,強化協同發展。企業要密切跟蹤碳市場政策動態,加強與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科研機構的交流合作,及時掌握政策變化趨勢,積極爭取相關政策支持,探索碳金融創新的模式,挖掘碳資產收益的潛力。同時,要注意人才隊伍培養,提升企業在低碳領域的核心競爭力。
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副總工程師溫倩作了綠氫氨醇發展現狀及“十五五”綠色液體燃料產業布局研究的主題報告。溫倩談道,受新能源發展、國內外政策、化工低碳轉型、工業低碳轉型、多領域低碳轉型等的驅動,國內綠氨、綠醇、綠氫等產業實踐雛形初現。
其中,國內綠氨產業還需示范階段技術創新以及經濟性驗證,主要是因為綠氨船燃市場有待培育;綠氨摻混發電存在技術和成本的挑戰;用作氫能載體受限于氫能源產業。
此外,國內綠醇產業也尚處于市場培育階段,因為確定原料碳的綠色屬性是一大難點;生物質路線技術裝置有待發展;綠醇價格和經濟性也存在極大不確定性,導致競爭力受限、利潤空間壓縮。
根據“十五五”綠色液體燃料布局研究,到2030年,樂觀估計,綠色液體燃料替代燃料油當量450萬噸(占國際IMO目標的30%),其中生物柴油200萬噸、生物LNG為2億立方米、綠色氨醇500萬噸。2035年潛力預測,國際航運業綠色液體燃料替代潛力達到6000萬噸油當量,中國供應綠色液體燃料將達到900萬噸~1200萬噸油當量。
因此,國內綠色液體燃料行業應盡快建立市場機制、完善標準體系、開展技術攻關、建設供應體系、推進船舶加注示范。其中,綠氨產業應加快建立綠色產品標準,兼顧傳統市場消費需求,同時不斷完善生產—運輸—銷售體系。綠醇產業則應以工業副產碳作為原料,實現灰醇的漸進式低碳轉型,逐步完成甲醇的清潔化和低碳化。(郁紅)
轉自:中化新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