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主辦的2017亞洲煉油和石化科技大會在京舉行。會議探討了煉油和石化行業面臨的迫在眉睫的挑戰和潛在的解決方案以及未來車用油品的發展趨勢、傳統煉油行業如何把握產業變革中的發展機遇。
中國石化聯合會會長李壽生指出,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石化工業大國。2016年,我國煉油能力達到8.04億噸,成品油產量3.48億噸,乙烯產量1781.1萬噸,主要產品產量均位居世界前列,部分地區油品質量已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李壽生說,我國石化產業科技創新取得了長足進步,特別是在渣油轉化輕質油,提高輕油收率以及清潔燃料生產等方面,達到或接近世界領先水平;下游產品開發取得重要進展;掌握了催化裂化、深度脫硫等技術,油品質量得到快速提升,提高了行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石化產業科技創新總體上仍有不小差距,特別是在烷基化、異構化、汽油調和、清潔油品技術、自動化和智能化、高附加值專用化學品等領域差距較大,對全行業進一步加強創新能力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大東強調,我國成品油需求結構已發生明顯改變,汽油和煤油剛性需求繼續快速增長,柴油消費已經下降,2016年柴汽比進一步降低至1.39。而且國內環保要求越來越高,國六車用燃料標準擬于2019年實施,油品升級步伐加快;2020年船用殘渣燃料油實行新標準。
“面對市場需求的變化,今后中國煉油業的主要任務是在控制煉油能力過快增長的同時,努力調整裝置結構和產品結構,以達到更加高效地利用石油資源、生產過程清潔化和油品質量升級、降低柴/汽比的目的。”李大東表示,為提高效益和競爭力,國內煉油研發部門加大了技術創新力度,研發了一系列新技術,這些技術將對支撐未來煉油工業的發展和應對市場需求變化發揮重要作用。
與會者普遍認為,中國石化產業大宗基礎化學品嚴重過剩,單純的規模增長正在逐步被技術革新所引領的高質量發展所取代,加快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以技術進步推動行業發展已成為中國石化行業未來的主旋律,也是由石化大國向強國跨越的必然選擇。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