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禁售燃油車消息備受輿論關注,一時間各國紛紛拋出禁售時間表,新能源汽車儼然成為大勢所趨。禁售燃油車將給煉油企業帶來什么挑戰?企業又該如何應對?中國化工報記者對業內專家進行了采訪。
資料圖:煉化企業(圖片來源:互聯網)
成品油市場遭受沖擊
今年6月,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發布的《關于完善汽車投資項目管理的意見》提出,嚴格控制新增傳統燃油汽車產能。
9月初,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對外表示,工信部已經啟動了相關研究,制訂我國停止生產銷售傳統能源汽車的時間表。這是工信部首次針對燃油汽車禁售相關事宜進行表態。
新能源汽車異軍突起,正在擠占汽柴油市場。據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王祖綱博士介紹,現有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對汽油替代率約為0.3%,如果按照2020年新能源汽車的保有量達到500萬輛計算,預計將替代汽油435萬噸,汽油替代率為2.9%;2025年將替代7.4%的汽油;2050年后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突破1億輛時,將替代27.6%的汽油,屆時整個成品油的替代率也將上升到14.2%。這無疑對煉油產業提出巨大挑戰。
中國化工學會常務理事洪定一指出,煉油化工企業的高層管理者要戰略上重視,思想上警惕,吸取柯達膠卷被崛起的數碼相機沖擊而破產的教訓,未雨綢繆、積極應對。
布局新能源加注網絡
電池和充電設備的標準化是電動汽車發展目前亟須解決的問題,充電站的服務特點決定了其充電(換電)業務的主要模式是快充和更換電池。在業內人士看來,遍及城鄉的加油站網絡決定了今后電動汽車的快充業務將主要集中在加油充電站,這為煉化企業帶來機遇。
“煉化企業普遍具有加油站網絡優勢,可以利用這個網絡優勢,按照‘以油帶電,油電結合’的模式,建設加油充電綜合服務站,逐步形成集加油、充電、非油品等多項業務為一體的綜合服務網絡。在目前電動汽車尚未大規模發展的情況下,開展充電(換電)示范站建設,做好技術儲備。”中國石化發展計劃部新能源辦公室工程師張國昀說。
張國昀建議,石化企業應及早介入充電設備標準的制定,尤其是快充設備標準的制定,為今后充電(換電)業務的全面開展奠定堅實基礎。
煉化企業還可以利用自身氫氣資源以及加油站網絡,提前做好加氫加油合建站的技術儲備。
據了解,“三桶油”對新能源加注網絡均有布局。早在2006年底,中海油就成立公司,專門運營電動汽車能源供給網絡;中國石油在四川的首座集加油和充電于一體的新能源充注站———瀘州銷售龍馬城北加油充電站,可同時為30輛電動汽車或油電混合汽車提供自助充電服務;中石化合資成立了北京中石化首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負責將現有加油、加氣站改造為加油充電綜合服務站,除此之外,中石化還有把傳統加油站改造成油、氣、電乃至非油品四位一體的新型加油站的規劃,
介入新能源汽車材料近年來,埃克森美孚、巴斯夫等國際巨頭,積極介入鋰離子動力電池的部件生產業務和鋰離子動力電池生產業業務,并適時介入電動汽車用氫燃料電池生產業務,以應對電動汽車對成品油市場的沖擊。業內人士認為,這些嘗試值得中國煉化企業借鑒。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鋰電池生產國,我國對隔膜的需求日益增加。鋰電池隔膜材料為PP和PE樹脂,其指標對隔膜性能影響巨大。據中國塑協電池隔膜專委會籌委會秘書長孫冬泉介紹,全球僅旭化成、Celgard和東麗具有獨立的高分子實驗室,擁有自己的專利。國內隔膜企業在材料方面還缺乏真正能夠滿足需求的穩定隔膜專用料供應來源,隔膜專用料的開發任重道遠。
在張國昀看來,煉化企業延伸產業鏈,介入鋰電池材料生產,生產隔膜、負極材料等高附加值化工產品,可以充分發揮其在化工產品生產方面的優勢。當然,這需要企業加大科研開發力度,從基礎材料聚乙烯、聚丙烯、瀝青等的生產,到隔膜和負極材料的制備,進行全流程工藝優化,開發出性能優良的產品。
通過收購掌握核心技術也是一種嘗試。今年5月,山東海科化工集團完成對韓國PCT公司100%股權收購,韓國PCT公司擁有世界最大規模的高容量超級活性炭和軟碳量產設施,并占據著高容量超級活性炭的大部分市場份額。通過此次收購,海科集團將獲得PCT公司在新能源電池材料領域的專利技術和客戶資源,進一步延伸至碳材料業務領域。
探索石油利用新途徑
“石油本身是寶貴的化工原料,作為燃料只是對它的初級利用。當新能源汽車時代真正來臨的時候,對石油的利用也將掀開一個新的篇章,回歸到化工原料本身。”王祖綱說。
業內人士建議,煉化企業應該放眼長遠,探索石油利用的新途徑,拓展石油未來發展的新市場和新空間。
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副院長白頤表示,未來煉油產業的任務將從大量生產成品油逐步轉變為在滿足市場對高品質清潔油品需求的同時,盡可能提高烯烴、芳烴等基礎化工原料的產品比例,從而為下游高端新材料、專用化學品和精細化工產業發展提供更加優質的原料保障,進一步拓展煉化行業發展空間,并帶動整個行業的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
在洪定一看來,煉油企業產品結構應當調整為基礎加高端,生產高端通用產品、化工新材料、精細化產品,美歐日韓石化公司的產品高端化已經先行一步。(記者 張興剛)
轉自:中國化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