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碳酸酯進口依賴度有望持續降低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8-15





      “隨著后續國內產能的大規模釋放,中國聚碳酸酯進口量將大幅下降。”中國合成樹脂供銷協會聚碳酸酯分會(CNPCA)日前在上海發布的《2018中國聚碳酸酯行業發展藍皮書》分析指出,中國的聚碳酸酯進出口可能在2021年~2022年達到貿易平衡,并可能進一步轉變為凈出口地區。


      聚碳酸酯因其具有堅固、抗斷裂、輕質等良好的性能,可實現更高的設計靈活度,它也是五大通用工程塑料中用量最大、增速最快的品種,被廣泛應用于汽車零部件制造、消費電子、家用電器、建筑板材和醫療器械等眾多領域。在中國,聚碳酸酯的消費量占全部工程塑料消費總量的近半壁江山。


      目前,中國聚碳酸酯的對外依存度持續處于高位。“基于聚碳酸酯的生產技術門檻較高,目前的全球產能主要集中于幾家跨國化工企業。”中國合成樹脂供銷協會理事長鄭塏指出,聚碳酸酯貿易的市場集中度較高,交易持續活躍。同時,中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加速推進,新型交通運輸、航空航天、城市建設等新需求,以及電子電器、醫療設備、辦公機械等傳統需求,都為聚碳酸酯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我們希望通過《藍皮書》的出版,讓行業對聚碳酸酯產業有一個更清晰準確的認識,進行理性投資,推動行業健康發展。”鄭塏介紹,


      《藍皮書》是由包括科思創在內的23家聚碳酸酯產業鏈企業共同編寫的,內容涵蓋行業發展歷程、產業現狀、應用和工藝以及相關法規政策等。《藍皮書》顯示,近10年來,中國聚碳酸酯進口量始終保持在100萬噸以上;近6年來,進口量更是維持在130萬噸以上的高位。在2014年達到148萬噸的歷史高位后,隨著浙鐵大風、魯西化工、科思創在國內新建產能的逐步釋放,進口量逐步收縮至2016年的132萬噸。2017年,因國內未有新增產能,受需求增長驅動,進口出現反彈,回升至138.5萬噸,與2013年基本持平。隨著后續國內產能的大規模釋放,中國聚碳酸酯進口量也將大幅下降。


      2013年~2017年,大陸聚碳酸酯進口貨源地以韓國、中國臺灣和泰國居于前列,來自這些地區的進口量占大陸進口總量的一半以上。且這些主要進口來源地高度依賴大陸市場,臺灣超過九成的聚碳酸酯產能出口到大陸,韓國和泰國也分別有超過五成和四成的產量出口到中國。未來,大陸產能的快速釋放將對這些地區的聚碳酸酯產業產生重要影響。


      在出口方面,近10年中國聚碳酸酯的出口量維持在20萬~30萬噸的水平,未有明顯增長。在國內產能快速釋放的推動下,2017年出口同比增長29%,未來還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


      截至2018年年中,我國的聚碳酸酯產能為94.5萬噸/年,尚有138.5萬噸/年的在建產能、近400萬噸/年的規劃產能,且絕大部分在建產能會在今年下半年到2019年投產。預計今年我國的聚碳酸酯凈進口量會逐步減少,可能在2021年~2022年達到貿易平衡,并有望進一步轉變為凈出口地區。


      作為聚碳酸酯的發明者,科思創已在該領域深耕60余年。科思創聚碳酸酯業務部中國區副總裁邱衛輝表示,“《藍皮書》可作為聚碳酸酯行業的工具書,幫助國內行業企業提升競爭力。聚碳酸酯用途廣泛,作為行業參與者,我們應當積極發掘更多差異化的創新應用,例如在汽車和電子等行業的應用,一起把市場做大,創造更多附加值”。(作者:湯莉)


      轉自:國際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聚碳酸酯:今年仍是好年景

      今年一開年,聚碳酸酯(PC)就終結連續6個月的上行走勢,掉頭震蕩回落。1月29日,PC市場均價29133元(噸價,下同),比月初下降1 02%。
      2018-02-08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