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中國氮肥工業發展60周年。“幾十年來,我國氮肥工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品種單一到品種多元,從產品凈進口到凈出口,實力不斷發展壯大。”中國氮肥工業協會理事長顧宗勤告訴中國化工報記者。
“建國初期,我國氮肥工業底子薄弱,全國只有5個氮肥生產廠,氮肥年產量僅6000噸左右(折純,下同)。為了滿足糧食生產對化肥的需求,在以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為代表的幾代國家領導人的關懷和支持下,我國氮肥工業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奮斗和不解努力,實現了長足的進步。”顧宗勤表示,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由于農業的快速發展及國家一系列優惠政策的扶持,我國氮肥生產總量取得一次又一次跨越:1991年成為世界最大的氮肥生產國,2003年實現產品凈出口,2007年成為世界最大的出口國,2015年產量達到歷史最高值4791萬噸,占世界總量的38%,2017年合成氨、氮肥和尿素產量分別達到5629.8萬噸、3820.5萬噸和5337.1萬噸(實物)。
顧宗勤認為,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保證糧食安全始終是國家的頭等大事,氮肥工業的發展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居功至偉。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的高速發展,人均耕地面積逐年減少。因此,在化肥工業的強力支撐下,我國農業生產取得了巨大進步,在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下,成功地度過了幾次糧食危機。我國糧食產量從1958年的19765萬噸,增長到2017年的61791萬噸,增長了42026萬噸,化肥投入量增加了3240萬噸(1958年為54.5萬噸),即1噸肥增產了約13噸糧食;主要經濟作物產量取得了幾倍到幾十、幾百倍的增長,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菜籃子。化肥工業的發展在種植面積有限的情況下,保證了糧食總產的穩定增長,滿足了不斷增長的人口和日益提高的人民生活需求。
多年來,我國化肥市場價格大多數時間都低于國際價格。在我國化肥短缺時期,國家通過給予進口化肥補貼平抑國內價格,當國際市場價格高于國內價格時,國家又出臺了一些相應的政策。國內廉價的化肥供應,每年節省農民用肥成本數百億元,有力地支援了“三農”事業,氮肥工業的發展為我國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功不可沒。
顧宗勤表示,氮肥工業還還是我國化學工業的搖籃。40年來,我國大中小各類氮肥企業在競爭中優勝劣汰,成長出了一批先進企業。一些企業在發展中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建成了綜合性化工基地或化工園區。到2017年,合成氨和尿素產能達百萬噸級的企業數分別達到20家和22家,行業前十名企業產量占到總產量的30%以上。合成氨年產能超過30萬噸的企業有102家,產能占比71.7%;尿素年產能超過50萬噸的企業有66家,產能占比77.2%。70年代以后陸續引進的一批氣頭大化肥裝置,如中海化學、云天化等,目前繼續發揮著作用,仍然是我國氮肥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十多年來發展起來的大型煤頭氮肥企業是行業的骨干力量,他們大多是由中小氮肥廠發展起來的。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這些企業通過企業改制、兼并重組、內部擴張、強強聯合,形成股份制企業、民營企業或上市公司,形成了一批化肥年產能過百萬噸的大型企業集團,涌現了一批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先進企業,如山東魯西化工、河南心連心、湖北三寧、山東華魯恒升和江蘇靈谷等,為我國氮肥行業步入世界先進行列樹立了成功典范。(記者 高艷)
轉自:中國化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