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纖行業著力打出綠色與品牌組合拳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02-19





      2018年以來,世界經濟保持復蘇,國內經濟穩中向好,為我國紡織化纖行業創造了較為有利的市場環境,支撐行業總體實現平穩運行。去年前三季度,化纖行業整體表現良好,經濟效益同比提高,運行質效良好。各子行業運行有所分化,呈冰火兩重天的局面,滌綸和錦綸行業總體表現良好,粘膠纖維、腈綸和氨綸行業運行較為困難。自去年10月起,行業下行壓力加大,但行業基本面未發生重大變化,市場行情于去年11月末企穩。


      2018年1~10月,化纖行業完成產量4131萬噸,同比增長8.32%;主營業務收入6610億元,同比增長14.18%;實現利潤總額316億元,同比增長18.9%;主營業務利潤率達4.78%,同比提高0.19個百分點。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端小平表示,近幾年,隨著中國纖維流行趨勢的持續引領,越來越多的纖維企業開始從幕后走到臺前,著手推廣產品品牌。依托流行趨勢發布,企業由僅僅參展變為召開企業產品發布會,現又逐漸轉變成舉行新產品發布秀,通過可以看到的成品服裝和面料來展示各自產品特色,深化觀眾的印象,打造企業品牌。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逐步引導化纖企業參與到了“中國纖維品牌建設”的進程中來,成為中國化纖產業進入品牌化發展階段的標志之一。由此,企業平均研發投資比例不斷提升,建設企業品牌與產品品牌成為企業的發展方向,區域品牌建設也成為行業發展趨勢,推動中國化纖行業走向高質量發展之路。


      而在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一些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或者新建產能來擴大規模,或通過機器換人來降低成本,提高市場占有率等。端小平認為,如果有些企業對新常態、高質量發展理解得不透、不深,就容易再次陷入周期性的變化當中。端小平強調,“企業一定要結合經濟增速和市場容量進行綜合考量。從企業長遠發展的角度考量,僅停留在對產品市場價格、原材料采購以及庫存的把握等層面顯然是不夠的,甚至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市場相對平穩很重要,生產者的自律也很重要,在新的宏觀和行業環境下,企業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發上,放在提升產品的附加值上,放在綠色發展和智能制造上,避免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果付之東流。”


      作為全球有影響力的化纖生產國和消費國,中國化纖的綠色發展關乎國計民生。在這一背景之下,綠色纖維標志相關工作成為推動中國化纖工業乃至中國紡織工業綠色化進程的關鍵環節,體現了化纖生產大國的一種責任擔當。


      綠色纖維標志相關工作旨在倡導產品的綠色設計、綠色材料和綠色制造,促進環境保護和公共健康,進而實現企業發展和承擔社會責任的雙重目標。從2015年至今,已有21家企業加入到綠色纖維標志相關工作中,這些企業均高度重視綠色纖維標志的相關工作,將其作為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之一,在團隊建設、生產和技術上配備了較強的力量,致力于實現纖維全生命周期的綠色可持續,為企業及行業的綠色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各行各業持續推進綠色發展的大潮中,我國化纖行業堅持開展“綠色纖維”標志相關工作,大力發展和推廣“綠色纖維”,不僅加大了其在服裝、家紡和產業用紡織品三大領域的應用,為化纖企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同時,著力解決行業存在的問題,如推廣行業節能減排的相關技術,抓緊實現無銻催化劑的國產化;推動“再生纖維素纖維行業綠色發展聯盟”的相關工作,促進行業可持續發展。這些均是化纖行業自身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體現,對紡織全行業的品牌綠色化及綠色發展起到帶動和促進作用。


      對于如何推動品牌建設,端小平表示,要以客戶為中心進行產品設計與創新,實現產品與客戶協同創新,同步升級,打好品牌建設的基礎;產品聚焦優質化、差別化,要有自己的特色,增強品牌辨識度;做好產品產業鏈,在產業鏈精準對接上下功夫,提升品牌影響力;注重生產裝備制造線的升級,通過智能制造的規范化帶來產品品質的提升,為品牌建設提供重要支撐。(馬艷)


      轉自:中國工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