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最新發布的《2018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底,我國煉油能力達到8.31億噸/年。在煉油能力持續增長的同時,我國煉油行業也在加快“由大轉強”的升級步伐,無論是三大石油公司全面推進深化改革,還是以恒力石化為代表的大型民營煉廠快速崛起,都在推動我國煉油行業向高質量、差異化和綠色化發展。
三大公司優化結構
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姜學峰在解讀《報告》時表示,作為我國油氣行業的主力軍,中石油、中石化和中國海油三大石油公司以世界一流能源公司為目標,制定了高質量發展的總體思路和框架。2018年,三大石油公司一方面積極打造煉化大基地建設,另一方面深入推進油頭化尾和精深加工,促進煉油結構優化升級。
2018年,中石油積極推進大慶石化煉油結構轉型升級項目、獨山子石化加工輕烴煉油及乙烯優化調整項目、中委廣東石化煉化一體化項目;中海油惠煉二期120萬噸/年乙烯裝置正式投產,惠州石化原油二次加工能力達2200萬噸/年,成為國內最大煉化基地;中石化積極推進茂名、天津煉油調結構項目,加快中科煉化一體化項目建設。
此外,各公司加快推進兩化融合,使煉廠向智能化轉型升級。中石化在擴大試點的同時,正積極打造九江石化智能工廠2.0版,力爭在2020年打造千萬噸級一流綠色智能煉化企業。中海油惠州石化入選國家智能煉廠試點示范。同時,各公司積極響應國家藍天保衛戰號召,加快油品清潔化升級改造,完成生產符合國VI標準的車用汽油、柴油準備。
大型地煉快速崛起
2018年是民營煉廠進一步發展壯大的一年,先進獨立煉廠加速崛起。在2018年我國新增的3390萬噸煉油能力中,民營煉廠貢獻了主要力量,市場多元化格局進一步顯現。
《報告》提出,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國500強大型民營企業采用先進技術,持續推進基地化、規模化、“化主油輔”的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建設。2018年,恒力石化建成2000萬噸/年煉油能力,成為大型民營煉化項目的典型標志;2019年,浙江石化(一期)將建成,新增煉油能力2000萬噸/年。2020年前,憑借這兩家企業,我國就將新增4000萬噸/年煉油能力。資料還顯示,盛虹石化1600萬噸/年煉油項目已開工建設;浙江石化(二期)2000萬噸/年煉油產能在規劃中;一泓石油化工1500萬噸/年和華通京港化工1600萬噸/年煉油能力正在進行用海公示;新華石化2000萬噸/年煉油能力正進行環評公示;石大科技1500萬噸/年煉油能力進入審批階段。這些產能或將在2025年前釋放。
《報告》預測,到2019年,全國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將凈增3200萬噸/年,全國煉油總能力將達到8.63億噸/年。民營企業煉油能力將提高到2.35億噸/年,在全國煉油能力中的占比升至27.2%。國內千萬噸級煉廠數將增至29座,其中兩座來自民企,且規模均為世界級水平。
在大型先進產能增加的同時,一些中小型民營煉廠也正加速整合。數據顯示,2018年,海科化工、新海石化、科達石化等6家地煉企業合計淘汰了1165萬噸/年煉油能力。未來幾年,地方煉廠洗牌進程加快。比如,山東已開始按照“優化重組、減量整合、上大壓小、煉化一體”的原則,針對煉能在500萬噸/年及以下的地方煉廠,分批分步進行減量整合轉移,計劃到2025年壓減煉油能力1/3。隨著新舊動能轉換,地方煉廠總體規模和競爭力將進一步提高。
綠色發展贏得先機
2018年,國家加大環保整治和督查力度,對環保指標提出更高、更嚴要求。煉化行業積極調結構、強管理、盯市場、搞優化,生產運行總體良好。《報告》顯示,2018年國Ⅵ汽柴油質量升級完成并按時投放市場;煉廠平均開工率略有回升,達72.9%,提高2.7個百分點;二次加工能力與一次加工能力之比超過100%,達105%。
《報告》顯示,三大石油公司紛紛出臺舉措,積極培育綠色轉型增長點,推動高質量發展。除了加快進行技術改造,實施油品升級,為社會提供更多的清潔能源外,三大石油公司還不斷增產天然氣,提高天然氣在油氣產量中的比例;發展碳捕捉技術,減少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有序發展新能源業務。
其中,中石油提出“穩妥推進新能源業務發展”,從戰略高度研究推進新能源領域布局和發展規劃,目前正在編制綠色發展行動計劃,穩步開展與主營業務結合緊密、有一定基礎的新能源項目,如地熱能、生物質能、可燃冰等。中石化在雄安新區成立中國石化集團資本有限公司,主要投資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及智能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并已開始運作。中石化還啟動了“綠色企業行動計劃”,提出到2023年建成清潔、高效、低碳、循環的綠色企業,2035年綠色低碳發展水平達到國際先進,2050年達到國際領先。
在環保指標更高更嚴的形勢下,地煉行業大力淘汰落后產能,發展先進產能,呈現出基地化、園區化、差異化、綠色化發展的特點。(記者 李聞芝)
轉自:中國化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