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揚州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王喜慶團隊在通過氧化脫羧合成1-烯烴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期刊ACS Catalysis上。
1-烯烴作為一種理想的下一代能源物質與重要的化工原料,其合成方式受到廣泛關注。目前,1-烯烴主要通過傳統的石油工業產品乙烯聚合而成,但通過該方法只能得到偶數碳鏈長度的烯烴。近年來,以偶數碳鏈長度形式存在的可再生脂肪酸為底物,通過氧化脫羧直接獲得奇數碳鏈長度1-烯烴的方式成為科學家們關注的焦點,而且能填補聚乙烯工業在生產奇數碳鏈長度烯烴方面的空白。但脂肪酸氧化脫羧化學合成方法存在高能耗、高污染等弊端,因此尋找一種環境友好、低能耗的催化方法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近年來,包括王喜慶團隊在內的一些課題組開發了一批酶催化脂肪酸生成1-烯烴的系統,但這些系統普遍存在酶催化反應活性低的問題。
“基于野生型P450BSβ脂肪酸氧化脫羧的催化潛力與催化脂肪酸羥基化高效的催化效率,我們團隊從P450過氧化物酶的催化機制出發,通過調節P450BSβ催化過程當中底物自由基在接近化合物Ⅱ時‘HO·反彈’和‘脂肪酸自由基重排脫羧’的比率,提高催化過程中底物自由基‘脫羧’的選擇性,進而實現對P450BSβ脂肪酸氧化脫羧能力的定向進化。”王喜慶介紹道,基于結構分析,他們選取了反應底物附近與催化過程相關的一些潛在位點,并利用迭代飽和突變進行了多輪篩選,成功將P450BSβ脂肪酸羥基化酶改造成為了以氧化脫羧為主的脂肪酸脫羧酶。
以C14脂肪酸為例,反應的轉換頻率(TOF)高達3744h-1,遠遠優于同類型的其他反應體系的反應速率,并將其能催化的底物范圍擴展到C6~C18鏈長的直鏈飽和脂肪酸與油酸、亞油酸不飽和脂肪酸,大大提高了該突變體的生產應用價值。此外,為克服過量的過氧化氫在反應體系中過度氧化產生酮類物質的弊端,該團隊在反應體系中引入了葡萄糖氧化酶提供過氧化氫的雙酶體系,為該反應緩慢、持續、溫和地提供過氧化氫,極大地降低了反應中酮類物質的生成,并進一步提高了1-烯烴合成的效率。
據了解,該研究開辟了烯烴在生物催化合成領域的新路徑,并進一步揭示了P450過氧化物酶家族成員之間可以相互轉化的關系,為P450過氧化物酶酶工程領域提出了一個新的思路。(閆文藝 王之康)
轉自:中國科學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