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存量博弈中把握2025年鋼市結構性機遇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11-08





      今年初以來,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延續回升向好態勢。同時,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多,疊加國內有效需求不足,重點領域風險隱患增多,主要表現為消費增速持續回落、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滑、房地產市場主要指標降幅進一步擴大等。


      從鋼鐵行業來看,進入2024年,我國鋼鐵行業呈現高產量、高出口、高成本、低價格、低效益、低需求的“三高三低”局面,鋼材價格總體震蕩下跌,企業虧損面持續擴大,經營壓力較大。在此背景下,如何把握2025年鋼材市場發展形勢,推動鋼鐵行業加速走出下行周期?11月1日—3日,在鋼之家網站主辦的2025年鋼鐵產業鏈發展形勢會議上,市場大咖圍繞這些話題展開了深入交流。


      供需失衡致今年鋼市“體感不佳”


      “經過75年來的披荊斬棘和艱苦奮斗,中國鋼鐵工業實現了規模由小到大、技術水平由低到高、競爭力由弱到強、綠色低碳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的歷史性跨越。”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黨委常委、副會長唐祖君肯定道,主要表現在產業規模龐大、產品種類齊全、裝備技術先進、產業體系健全、綠色發展走在世界前列等方面。針對當前行業面臨的形勢,他認為,既不能太悲觀,又不能太樂觀,要客觀看待行業發展。


      鋼之家網站創始人、董事長吳文章介紹,進入2024年,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強,主要經濟體表現有所分化,歐美國家進入降息周期。國內方面,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鋼材市場總體呈現弱平衡運行態勢。“鋼鐵生產企業和鋼貿流通企業經營舉步維艱。”他直言。


      “當前,中國經濟處于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未來3年~5年,鋼鐵行業多數企業可能處于微利狀態,甚至虧損,競爭力弱的企業將面臨被淘汰的風險。”南鋼股份總裁祝瑞榮表示。


      “回顧今年初以來的鋼材市場運行態勢,用‘心驚肉跳’來形容最形象不過了。”天津友發鋼管集團副總經理徐廣友解釋道,進入2024年,我國鋼材市場持續處在趨勢性下跌行情中,在震蕩下行和階段性回彈之間反復橫跳,而比這個更難受的是需求的下降。”


      馬鋼股份市場管理部首席市場分析師夏仕卿表示:“近期國家密集出臺的促進經濟增長政策,對恢復經濟活力、增強預期產生了決定性作用,對鋼材消費也起到了一定的帶動作用,但面對龐大的粗鋼產能,這些短期刺激出來的需求難以形成持續的助漲動力。”他認為,從今年12月份開始,市場壓力將逐漸加大;2025年第1季度,鋼材市場供需矛盾或進一步加劇。


      “從今年前3個季度來看,我國房地產新開工面積、竣工面積和房屋銷售面積同比均持續下滑,這是鋼管行業乃至整個鋼鐵行業‘體感不佳’的重要原因。”正大制管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張洪順分享了他對今年初以來鋼鐵行業運行態勢的感受。


      以鋼管為例,張洪順介紹,今年初以來,雖然制造業增長相對穩定,但汽車、家電等行業增速有所放緩,對鋼管需求的拉動作用有限。出口方面,雖然鋼管出口保持了增勢,但由于近期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多國對中國鋼管出口采取制裁措施,未來鋼管出口面臨較大不確定性。


      “當前,鋼鐵行業雖然依然供大于求,但不是過去的供大于求了。過去3年,受房地產市場影響,建筑鋼材消耗量明顯下降,同時,板材消耗量增加。總體來看,表觀需求量雖然在下降,但降幅并不大。”天津友發鋼管集團高級顧問韓衛東說,“然而,今年不同了,需求出現了斷崖式下滑,板材也存在過剩問題。”


      以變應變、加速轉型是突圍的關鍵


      “2025年,如果我國粗鋼產量能控制在10.1億噸以下,國內市場供需關系就有望維持基本平衡。”吳文章預計,2025年,我國粗鋼消費量將達到9億噸左右,總體較2024年略有下降;我國鋼材進出口量分別將達到600萬噸和1億噸左右。


      吳文章提醒道,要重點關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宏觀政策取向、穩樓市政策效果、中美及中歐經貿關系、國際地緣政治沖突、全球大宗商品市場變化等因素。


      “作為產業鏈上的一員,要想獲得更穩定的發展空間,除了穩住基本盤外,還要積極鍛造轉型升級的硬實力,在存量市場的博弈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結構性增長機遇。”徐廣友提出,我國鋼鐵行業正處于由規模經濟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的加速演進期,同時也是鋼鐵行業由大變強的關鍵轉折期,鋼鐵企業只有加速轉型、打造綠色低碳發展新引擎,才能在復雜嚴峻的市場形勢中實現突圍。


      “進入第4季度,我國鋼管行業或將迎來一定的預期改善。”張洪順認為,隨著宏觀利好政策逐步落地,房地產市場有望企穩,基建投資增速有望回暖,制造業轉型升級及地下管廊、市政管線改造等項目有望帶動鋼管需求增多。


      “我對2025年經濟運行和行業發展形勢充滿期待。”張洪順提出,鋼鐵企業要密切關注國內外經濟形勢和政策變化,及時調整生產經營策略,加強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模式創新,以應對市場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記者 賈林海)


      轉自:中國冶金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