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方言 知民俗 懂歷史 “漢口文化”走進小學生教材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7-11-09





      “漢口伢,講味口;漢口伢,靈醒;漢口伢,搭白算數!”8日中午午休時間,在育才漢口小學操場上,10名一年級學生一邊用武漢方言念叨著童謠,一邊玩起了“拍巴掌”游戲。這首童謠,是他們在學校“漢口文化”課程上剛剛學會的。
     
      校名以“漢口”二字“點睛”,全校近1500名學生卻有大半不會講武漢話;言及家鄉之美,多數人還停留在黃鶴樓、古琴臺、歸元寺、東湖這樣“三菜一湯”老篇章里。為了讓學生今后不再面臨如此尷尬,育才漢口小學本學期推出校本課程“漢口文化”,并配套編訂了校本教材《我是漢口伢》。
     
      教材分為《我是漢口伢,我文明有禮》《我是漢口伢,我心靈手巧》《我是漢口伢,我樂思善學》《我是漢口伢,我快樂健康》《我是漢口伢,我誠實友善》《我是漢口伢,我敢為人先》等6冊,結合不同年齡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內容由淺入深,分別對應全校6個年級。長江日報記者看到,每冊教材基本都包括“漢口初見”“漢口味道”“漢口街道”“漢口方言”“漢口民俗”“漢口名片”“漢口人物”“漢口記憶”等8個板塊,除了人文、歷史等知識性內容的講解,還設計了學做武漢特色菜、尋找武漢老街巷、探訪城市新地標等綜合實踐項目。作為課程的一部分,每周二下午都有民俗手工傳承人前來教學生們制作泥人、草編等傳統手藝。
     
      該校學生魯依晨說:“我是武漢伢,對武漢的了解卻太少。以前和外地同學提起家鄉,我一般就是介紹黃鶴樓、古琴臺。看了教材上‘百湖之市’的介紹,我專門利用課余時間去尋訪,還收集了不少水樣回來。通過學習和實踐,我才體會了為什么說‘三天走不出漢口’。”
     
      老家在江西的五年級女生肖可吟則表示,她在武漢生活了近10年,早已習慣并愛上這座城市,現在聽武漢方言完全沒有障礙。“這學期的目標就是通過‘漢口文化’課程學會說一些武漢話”。
     
      “有特色才有活力,有傳承才有未來。”育才漢口小學校長王曉芹說,“故鄉是認識世界的起點,更是心靈的歸宿。學校希望借助‘漢口文化’課程,讓學生們愛上本土文化,從小培育服務家鄉、建設家鄉的心靈種子。”(記者鄧小龍通訊員樂鋼)
     
      轉自:長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