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校遠端學校教師與成都市第七中學教師同步備課。本文作者 供圖
每所名校都有其輝煌成績和光輝歲月,真正名校自知“擔當”的本源與價值。名校,不僅與歷史有關,不僅與名氣有關,不僅與榮譽有關,身為名校,不辭擔當;既為名校,堅持擔當。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所在的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學(以下簡稱七中)逐步發展形成一個類型多樣、分布各地、共享優質教育資源的教育集團。七中教育集團已經擁有東方聞道網校、七中育才、七中嘉祥等13家成員單位。身為名校,學校在促進教育均衡與精準扶貧中,特別是2000年成立七中東方聞道網校以來,有獨特的價值選擇與模式創新。
經過兩年的籌備,2002年,網校啟動“全日制遠程直播教學”,借助衛星通信技術,將七中9個高考學科原汁原味的課堂教學常態化地向薄弱地區遠端學校進行直播,實現了薄弱地區遠端學校的學生與七中學生的“異地城鄉同堂”,薄弱地區學校的教師與七中的教師協同完成教學活動。
看中國的教育,不僅看城市,更要看農村;不僅看名校,更要看普通學校;不僅看發達地區,更要看貧困地區。對此,七中把全日制遠程直播教學作為高效的精準扶貧的重要方式。
全日制遠程直播教學幫助遠端薄弱學校的初期目標(契合遠端學校的最近發展區)是用七中積淀的教學理念和教育資源為薄弱地區學校服務,助力薄弱地區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跨越式發展。終極目標是在長期的協同教學過程中培養大批當地教師,實現遠端薄弱學校的“自我造血”的可持續發展。
城鄉異地同堂有如下特點:全日制遠程直播教學以“四個同時”(同時備課、同時授課、同時作業、同時考試)為標準開展日常教學活動。其次,以“四位一體”為措施保障教學質量,即“七中授課教師、七中把關教師、薄弱學校協同老師、網校技術教師”在相同的時間內、不同的空間中同時完成授課、監督、輔導和技術支持工作。
全日制遠程直播教學的輻射和影響力巨大:目前云、川、渝等八省一市的245所高中學校,每天7萬余名學生實時與七中城鄉異地同堂,7000多名遠端學校的教師與七中教師全日制地開展協同教學。
2011年起網校承擔了成都市二三圈層42所薄弱學校高中的城鄉教育一體化遠程教學項目,縮小了區域、城鄉和校際之間教育差距。2017年網校承擔了青海省教育均衡發展遠程教育試點項目。
在全日制遠程直播教學環境下,薄弱地區學校教師通過與七中教師的協同教學,結成了一屆三年的穩定的“師徒”關系,不離校、不離崗即可全程參與七中的教學教研。他們通過同時備課,了解七中的教學安排,領會教學的重難點;通過同時上課,每天與七中教師在課堂中“雙師協同”,學習和掌握了最新的信息技術和教育理念,也默會了名校教師的職業規范和隱性知識,獲得自身發展的最佳“營養”,這種協同教學的結對研修的方式,切合了“學中做,做中學”的學習理念。“雙師協同”的師徒結對方式讓遠端薄弱學校教師的教學理念得到了快速更新,專業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
七中網校和遠端學校的教學協作是直播教學成功的關鍵。網校組建了專業的教學服務隊伍,上百名現場教學服務人員長期赴校現場診斷輔導,通過“培訓、研討、赴校、報告、勵志、游學”等形式對遠端學校進行不間斷的服務工作。同時,網校設計了全日制遠程教學管理模式,為遠端學校提供多類別、多維度、多數據的直播教學運營報告,幫助遠端學校發揮主體作用,實行自主管理,自我提升。此外,網校還在康定、汶川、西昌、達州、巴中等地設立駐點,就近服務當地遠端學校,讓全日制遠程直播教學在這些地方開花結果,成為當地社會和政府滿意的提升教學質量的新途徑。
全日制遠程直播教學幫助薄弱學校解決了師資配套、學科完整和工學矛盾,教學質量持續穩定地提升,帶動一批老少邊窮地區的薄弱學校走出了辦學困境。薄弱學校的直播教學班在當地形成了優勢教育品牌,受到家長學生的認可,減少了薄弱地區優質生源的流失。
“要想辦好直播教學,充分利用好成都七中的資源有兩個法寶:相信與堅持。在緊跟成都七中的過程中,學校打造了一支優秀的教師團隊。”四川省甘孜臧族自治州康定中學陳軍校長說。康定中學從2002年開辦高中直播教學以來,學校管理效率、教師專業水平以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學習成績不斷提高,實現了成為我國藏區第一基礎教育品牌的理想,已經成為四川省一級示范學校。
2018年8月,四川省委書記彭清華在給接受遠程教育學生的回信中寫道:“七中遠程直播教學提升教育薄弱地區的教育水平,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新生事物,值得各方面關注和支持……”
滿足于當下,可能要輸掉未來。如果不思進取,老樹不發新枝,完全可能被人彎道超車,同樣會被時代淘汰。因此,全日制遠程直播教學也必須與時俱進,升級換代。
七中全日制遠程直播教學是教育信息化1.0背景下,通過衛星技術手段實現了優質教育資源“到校”“到班”的精準幫扶,受到了廣泛的社會認可。在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時代背景下,七中教育信息化建設也要持續升級,通過“云端學校——泛在七中”的建設,響應教育信息化2.0發展方向,實現“衛星+互聯網”技術載體,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泛在七中教育連接。
當教育走向未來,名校的價值與使命也將走向更為遙遠的地方,我們將站在歷史的新起點,聚焦新時代對人才的培養需求,以公益為先,經營為輔,踐行名校的責任與擔當,讓教育精準扶貧在“網校”中開花結果。
(作者:易國棟,系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學校長)
轉自:中國教育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