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鄉村教育面臨的突出問題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05-16





      通過梳理我國當前鄉村教育發展現狀發現,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我國鄉村教育發展歷程中面臨諸多困境以及存在各種問題。問題大致可分為四類,即鄉村教育在發展中面臨的地位孤立化、資源稀缺化、關系斷裂化、生態危機化等復雜問題。


      (一)鄉村教育的“地位孤立化”


      陶行知曾說:“鄉村學校做改造鄉村生活的中心,鄉村教師做改造鄉村生活的靈魂。”傳統觀念中,鄉村教育是鄉村社會中重要的構成部分,占據鄉村文化的中心地位,承載著鄉村人民的希望與教育的責任。目前,在現代社會發展中,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推進,鄉村教育逐漸被孤立于邊緣地位,相對于城市而言,逐漸被演變為“落后貧窮”的代名詞。


      1.地理位置的邊緣與孤立化


      “老少邊窮”地區是對鄉村大多情況的反映,這些地區的劃分使人們對鄉村地區的認識更為局限。鄉村地區在地理位置上遠離城市中心,城市教育與鄉村教育相比占有地理優勢、發展優勢以及資源配置優勢。


      2.鄉村教師身份的孤立化


      鄉村教師在鄉村教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與作用。由于地區的偏僻、交通的不便捷、培訓學習機會的缺少,致使鄉村教師與城市教師隨時間推移逐漸拉開差距,并且差距越來越大。一方面,鄉村教師不屬于城市教育者;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師作為鄉村外來人員不能較好融入鄉村社會與鄉村文化中。因此,鄉村教師身份處于一種孤立與邊緣化的尷尬地位。


      3.國家缺乏明確的政策支持與資源配置


      鄉村教育與城市教育差距化變大,主要原因在于國家對鄉村扶持與補助不夠。中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70%。若使社會發展有顯著進步,就得加大投資力度,尤其是對鄉村教育的發展方面,在制訂政策的同時要致力于將它們落到實處,相對于城市教育而言,鄉村教育更需要關注與投入。


      (二)鄉村教育資源的稀缺化


      1.資源配備的不標準化


      一是,鄉村地區在地理位置上不占優勢,資源的配備與學校的硬件設施方面相對匾乏。建筑、設施、資源配備等應是建設標準化鄉村學校的前提條件。


      二是,教師資源配備不均衡,優質教師資源涌入城市,補助與薪資水平是引發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投資力度不夠,致使優質師資的流失成為一種必然趨勢。


      2.薄弱學校仍然薄弱


      義務教育學校的標準化建設,沒有根本改變農村地區薄弱現狀。目前,硬件配備有一定改善,但是師資力量仍然極為薄弱。家長在意識到教育重要性后,在有條件情況下為孩子擇校。比如,想盡辦法將孩子送到城鎮中被公認的好學校,致使鄉村教育連基本的生源都無法保證。由此帶來的后果導致薄弱學校依然薄弱,鄉村教育依然落后。


      3.學校建設趨向統一


      城市教育的良好發展易使鄉村教育進入誤區,即鄉村學校在向城市學校學習的過程中被誤導。學習不代表照搬,各自的地理位置、環境條件、生源情況都存在較大差異,城市教育和鄉村教育不能呈現統一化趨勢。鄉村地區情況極為復雜,“老少邊窮”現象的分類,說明地區不同情況不盡相同。鄉村學校建設不能盲目向城市學校學習,應在保留傳承本土文化的基礎之上去建設獨具鄉村特色的鄉村學校,這才能保證義務教育獲得均衡的發展。


      (三)鄉村教育與鄉土文化的“斷裂化”


      伴隨著現代文明社會的發展,導致鄉村文化結構隨之發生改變。鄉村教育在城市教育的影響下,也與鄉村社會和鄉村文化漸行漸遠,這與傳統社會中的角色設定是不一致的。鄉村教育、鄉村社會、鄉村文化三者本是一體的,三者共同協作推動著鄉村的進步與建設,然而三者之間的同質同構性逐漸向異質異構性過渡,無疑會對鄉村教育與鄉土文化之間關系產生強烈沖擊。


      1.大數據時代需要鄉村人民接受與學習新型文化與技術


      獨具特色的鄉土文化在人們迫切向外學習的過程中慢慢被遺失,鄉村教育認為自身的發展離不開向城市教育的學習與借鑒,但是物極必反,過度地借鑒與迫切的學習愿望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鄉村教育,削弱了鄉土文化的意義,弱化了鄉村教師的權威,進而加劇鄉村教育與鄉土文化的關系斷裂化。


      2.鄉土文化是一種歷史沉淀,有獨屬于自身的文化烙印


      隨著鄉村教育與鄉土文化的背離,鄉村教師也失去了本身的文化優勢,在發展的潮流中慢慢被現代文明所取代,鄉村教師的生活也被現代化侵蝕。現代文明的沖擊,導致具有特色性與歷史性的鄉土文化走向衰落,鄉村教育也與鄉土文化之間的關系呈現出斷裂化趨勢。


      (四)鄉村教育文化生態的危機化


      鄉村教育是一種獨屬于鄉村的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是指不同文化體制的構成方式及其顯示出的相對穩定的特征。例如,鄉村中的民間故事、生活習俗、過節風俗、民間曲藝、各種活動等,都是鄉村社會的鄉愁記憶。現代化的文化侵蝕,導致某些技藝與文化逐漸被隱匿甚至絕跡。其實,鄉村社會與文化可以不淪為城市文化的附庸,鄉村教育發展的同時可以保留這些傳統技藝與寶貴的文化遺產并將其傳承下去。傳統的觀念與風俗被武斷地劃分為封建迷信,優質的文化觀念也被棄之,在城鎮化的進程中,一些寶貴的物質文化遺產與建筑也被拆毀,取而代之的是毫無特色、千篇一律的建筑群。


      鄉村文化、鄉村社會在變革的路途中,已背離了傳統的文化模式,既不像城市也不像農村,傳統的記憶也變得面目全非。所謂的鄉愁記憶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之下也逐漸被取代,這是鄉村文化的危機,也是鄉村教育的危機,是鄉村教育發展中不得不反思與解決的問題。現代文明對于鄉村文化的保留與傳承產生了沖擊與挑戰,對鄉村教育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專業教育菌)


      轉自:中國產經新聞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