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展新文科,需要告別“唯論文論”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05-22





      建設新文科,需要打破傳統的“小學科”思維,并推進學科交叉、融合。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等13個部門正式聯合啟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全面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新文科的概念逐漸熱了起來。

      新文科究竟“新”在何處?

      在我看來,“新”并非相對于“舊”而言,而是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新階段要求所有學科都要有新的思維。也就是說,大學辦學和學科發展進入了新階段,必須改革和創新,學科建設要進行轉型。

      我國大學辦學和學科建設,面臨兩個新環境。一個新環境是高等教育將于今年進入普及化時代,屆時,我國社會必將從學歷社會走向能力社會。這要求每所大學必須重視辦學質量和特色,而不只是回報給學生一紙文憑。

      過去20年,是我國高等教育數量大發展時代,高等學校的任務主要在數量發展。而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后,從“數量時代”進入“質量時代”成了必然。

      今年2月我國頒布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的現代化目標,就是實現各類教育高水平高質量普及。高等教育的一系列新學科建設,主要就是提高學科建設質量,包括凝練本校的學科特色,撤銷濫竽充數的學科。以往文科學生就業選擇面比理工科的要窄,有些文科生感慨沒學到什么東西,也指向了注重質量提升的必要性。

      另一個新環境是外部環境的變化,即互聯網、人工智能的發展,要求高校要在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面進行改革,否則難以跟上時代的發展。

      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快速更新,社交媒體崛起,商業模式瞬變,生活方式多元,這都給人文社會學科,包括哲學、中國語言文學、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提出了新的研究課題,也創新人才培養機制。

      在此背景下,建設新文科,首先需要形成新質量觀。當前,在各類大學排行榜中,以文科見長的大學處于劣勢,文科專業在部分理工見長的綜合性大學的地位也不高,原因是大學排行榜也看重體量、規模——這里的體量、規模,是指論文發表數量等科研成果。在這方面,文科難以和理工科、醫科等相提并論,在高校里也難免變得“弱勢”。

      鑒于此,發展新文科,不能再有“唯論文論”,要建立符合文科學科建設和培養一流文科人才的新的評價體系。

      建設新文科,落腳點是培養拔尖人才。因此,要重視教學,就需要改革教師評價體系,引導教師投入精力進行教學,而非把精力用于搞課題、項目。

      更為關鍵的是,建設新文科,和建設新工科、新醫科等一樣,都需要打破傳統的“小學科”思維,要有“大學科”視野,并推進學科交叉、融合。

      而學科交叉、融合,也是這一輪新文科建設的重點。這不僅僅是形式上的交叉,如建交叉學科平臺,而是要有融合發展、育人的思路。

      而這需要加大力度推進學校內的學院辦學和人事管理改革,調動教師推進學科交叉、融合的積極性,這樣才能培養更多專業素養高、綜合實力強、有創造視野的新人才,讓新文科在人才培養上更卓有成效。(熊丙奇 教育工作者)


      轉自:新京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