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省不同的土壤、氣候類型區組裝、建立我省完整的黑土地保護利用模式——‘龍江模式’,因地制宜、綜合施策,保護好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日前,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二級研究員、農業農村部耕地質量建設專家指導組副組長韓曉增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出這樣的建議。他說,“根據我省第二次土地調查公布的數據,我省承擔了國家黑土地保護總面積近60%。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和穩壓器在東北,東北的壓艙石和穩壓器在黑龍江。”
黑土層是“大熊貓”的“腦黃金”
“黑土地最關鍵的是黑土層,黑土層是‘大熊貓’的‘腦黃金’。如果‘腦黃金’沒了,大熊貓就變成貓了。”韓曉增說,“黑土地退化的實質是黑土層發生退化。黑土層中富含有機質,有機質在自然土壤中含量很高,而在由自然生態系統轉變成農田生態系統的過程中,有機質在下降。”
研究發現,耕地開墾的前10年,有機質每年2.6%速度下降;開墾的前30年,每年1.1%速度下降,前100年,每年0.4%速度下降,目前全省土壤有機質以0.1%~0.3%,平均0.2%的速度在下降,下降速度減少了50%以上,全省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速度已經得到有效的遏制。其中農村各種經營組織、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縣、農墾系統典型農場,土壤有機質含量已經在緩慢上升。
“黑土層中的有機質含量在4.5%以上時,有機質變化對作物產量影響不大,當土壤有機質從4.5%降低到3.5%時,糧食產量顯著下降。我省目前全省耕地平均在3.6%,通過提升土壤有機質來滿足黑土地保護和提升糧食產量還有很大的空間。”韓曉增說。
黑土地保護利用到了十字路口
“從我們近40年的野外觀測和研究結果看,我省黑土地目前總體上處在亞健康水平。”韓曉增說,“黑土地就像一個年輕的小伙子,已經4天沒吃飯,這時走路已經晃悠啦,我們必須讓他吃好飯,豬肉粉條大米白面吃上,3天后他就可以干重體力工作。亞健康,調理好了就是一個健康人,調理不好,就有可能患重病,土地也是一樣。我們現在就處在這樣一個保護利用的十字路口,只要給足營養,黑土地還是一個‘精神小伙’。”
調理亞健康,重要的是找對原因。黑土地變化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自然生態系統發生變化,一個是人們生產上管理不夠。自然生態變化人們難以左右,那么黑土地保護利用最重要的就是在農業生產管理中調整措施,既能達到高產穩產,還能保持黑土品質。
“黑土層中的有機質包含腐殖化物質和非腐殖化物質。”在研究過程中韓曉增發現,黑土層在減少時,腐殖化物質和非腐殖化物質同時減少,但在恢復過程中,非腐殖化物質增加的多,而腐殖化物質增加的少。“所以給黑土地‘加餐’要多加腐殖化物質,而秸稈就是最好的‘原湯化原食’的材料。連續進行21年的玉米秸稈還田,35厘米黑土耕層土壤有機質含量由36.72克/千克增加到44.26克/千克,前14年平均每三年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1.41克/千克。后六年平均每三年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0.48克/千克。21年土壤有機質增加了0.75個百分點,由3.67%增加到4.42%,糧食產量增加9.8%以上。秸稈還田后,經過一個自然年,其秸稈分解率為75%,剩下的25%已經成為半分解狀態,對次年生產無任何影響。而在濕潤、半濕潤和黑土層薄的地區,采用秸稈‘粉’、‘耙’碎混還田的優勢在于向0~20厘米土層輸入有機物料,同時打破了犁底層,起到了耕作層梯次加深,厚沃增肥的效果。”
轉自:黑龍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