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剛過,九臺區紀家街道種糧大戶張鳳財就開始為今年的農業生產做計劃。“種地選對方法很重要,首先得把用什么技術定下來。”2020年,張鳳財承包的6000多畝地采用了秸稈覆蓋條帶模式的保護性耕作技術,增產效果很好,今年他打算繼續采用這項技術種植玉米。
玉米是長春市種植面積最多的農作物。據統計,全市常年玉米種植面積1500余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75%以上。多年的大面積連作和常規耕作方式,造成耕層變薄、土壤肥力下降,嚴重影響糧食生產。
如何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十三五”時期,長春市采取了一項項針對性措施,通過配套實施保護性耕作等技術“藏糧于技”,穩定提升黑土耕地綜合生產能力,為黑土地加“油”。
“與傳統耕作相比,保護性耕作具有減少風蝕水蝕、增加土壤有機質、增強保墑抗旱能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四個方面的明顯優勢。”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長春市以保護性耕作為依托,推進耕地質量提升。結合實際情況,明確耕作地塊、補貼標準、驗收流程等,充分利用相關資金,加大秸稈還田投入力度,深入探索適合不同區域、土壤條件、機械水平和氣候特點的秸稈還田技術模式,2020年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面積達到750萬畝。
“十四五”時期,長春市將繼續強化黑土地保護,今年保護性耕作面積預計將達1000萬畝。推廣中,長春市將對保護性耕作機具實行優先補貼,優選一批開展保護性耕作的作業組織和專業大戶進行重點扶持,鼓勵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與農戶建立穩固的合作關系,支持采用訂單作業、生產托管等方式,實現機具共享、互利共贏,帶動規模化經營、標準化作業。
多種技術和模式的集成應用,會更好地推進黑土區農田系統、資源利用、生態環境和生產能力可持續發展。在落實保護性耕作的同時,秸稈綜合利用、減肥控藥等技術也將配套實施。長春市將以耕地污染阻控為抓手,加強減肥節藥污染防控。利用政府資金支持,推廣應用化肥與有機肥配施,提升黑土區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深入開展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綠色防控技術,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加大有機培肥力度,依托耕地質量提升、秸稈綜合利用和有機肥補貼等財政補貼項目,推進有機肥施用和秸稈還田等技術措施落實。
按照省里要求,長春市將選擇基礎好的縣(市、區)分批開展整縣推進保護性耕作技術。用3年左右時間,在縣域內形成技術能到位、運行可持續的長效機制,打造高標準保護性耕作長期應用樣板和新裝備新技術集成優化展示基地,保護性耕作面積占比原則上超過縣域內適宜區域的50%以上。到2025年,保護性耕作面積占適宜區域耕地面積的70%左右,形成較為完善的保護性耕作政策支持體系、技術裝備體系和推廣應用體系,為全市農業持續穩定發展和夯實國家糧食安全基礎提供有力保障。
轉自:長春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