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重慶市糧油技術推廣部門深入貫徹“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服務有為,支撐有力,為糧油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做出了積極貢獻,工作呈四大亮點:
一是著力重大技術推廣促全市產能提升、結構優化。依托多級項目,綜合運用各項成果,推廣高產、優質、抗逆、適機、專用新品種,落實水稻缽苗機插、油菜多功能開發利用、鮮食玉米綠色高效種植、甘薯高淀粉高效栽培、馬鈴薯稻草覆蓋輕簡化栽培、高粱輕簡栽培等數十項技術模式。促“十三五”末優質糧油生產面積達1562萬畝,糧食產能持續增加,油料面積和總產均創歷史新高。
二是聚焦核心環節破解技術瓶頸促產業升級。堅持問題導向,在資源高效利用、農機農藝融合、生產生態協調等方面,開展如“晚中稻直播栽培”“水稻+綜合種養”“油菜花期延長”“油蔬兩用”“青貯玉米種養循環”“馬鈴薯丘陵山地全程機械化生產”“甘薯早育壯苗和二季栽培”“釀酒高粱輕簡高效生產”等技術模式集成創新。并開展如高粱產業聯合體生產、創油菜摘薹收益險、組建油菜薹經銷合作社等體制機制創新,促進構建利益聯結機制、保障農戶權益。其間總結形成了60余項技術模式、標準和成果。
三是注重災害應急管理護航穩定生產。加強“調度預警”“聯合會商”“災后服務”等防災減災能力建設。依托8個農情基點縣、30個墑情監測點、103個糧油苗情監測點實現科學調度,年均發布市級墑情簡報、生產動態、苗情調查、分類指導意見、災情預警等共約200期次。修訂《重慶市農業重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應急預案》。近年通過科技減災、補改種挽回糧油損失20萬噸以上,特別是2020年在疫情發生、暴雨洪澇受災增191.2%、大春病蟲害增14.01%的情況下,防災減災技術全覆蓋,有效穩定糧油生產。
四是樹品牌擴影響,深度挖掘產品價值。各地積極鼓勵品牌化生產,開展標準化技術的申報和實施,引導主體進行“三品一標”認證。市級組織開展品牌創建活動,通過“三峽杯”品鑒選優系列活動,創品牌、擴影響,已評出9個鮮食玉米品種、10個鮮食甘薯品種、10個好吃大米產品,促其種植規模擴大40%-200%、單價提高5%以上。深度挖掘全市33個貢米資源。其間全市糧油有效“三品一標”超450個。打造出“巫溪洋芋”“橫山貢米”“紅土地菜籽油”等一批獲國家地理標識認證、農業部中歐首批互認農產品、中國名優特新農產品稱號的品牌和產品。
轉自:重慶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