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今年,天津自主優選良種的100萬畝小站稻,面積比去年增加20萬畝左右。小站稻種植過程嚴格按照標準化育苗插秧,并實現機械化程度100%,開啟了“農業芯片”標準化生產的天津模式。
百萬畝小站稻農機使用百分百
位于西青區王穩莊鎮的中化農業MAP示范農場內一片忙碌,十幾臺測深施肥插秧機在田間進行穿梭作業。“小站稻的播種晚于其他地區水稻,而我們也是天津最晚插秧的大面積小站稻農場。這片稻田將在農民豐收節前后迎來豐收。”中化農業天津中心生產部代仁強介紹,今年王穩莊鎮小站稻種植面積約2萬6千多畝,主要種植品種有天隆619、津原89、津原U99。而在天津寧河區天津市優質農產品開發示范中心、津南區小站鎮、寶坻區、北辰區等小站稻種植區域,也全部完成了插秧。天津小站稻涉及的水稻品種100%天津自主選育培養,主力品種“津原U99”“津稻9618”“天隆優619”“津川1號”。
大農場、小農戶,機械化路上一個不落。目前,天津各涉農區搶抓農時,小站稻育苗插秧100%實現機械化。中化MAP天津農場兩萬余畝稻田在插秧同時全部完成測深施肥。“我們使用的農機在精準插秧的同時,在距水稻秧苗根部3-4厘米且深度為5厘米的位置施以肥料的局部施肥技術。”中化農業天津中心生產部代仁強講解道,農機和農技的高效結合的同時,還能提高肥料的利用率。而在同一片農場空中,植保無人機正為另一側未來的“稻田畫”區域進行無人施肥,每畝施肥時間僅在10-15分鐘。今年該農場全程采用遙感監測、智能灌溉、變量施肥等新的種植技術,全程機械化及無人機插秧、施肥,同時應用田間氣象站、蟲情檢測儀等智慧農業管理系統,為優質小站稻的豐收打下堅實基礎。與大農場萬畝規模相比,北辰區大張莊鎮大興莊村農戶沈冰洋小站稻種植田屬于小而精。今年他種植的600畝水稻田完成插秧只用了一周。“村里提前組織我們備耕,幫助協調農機到位。”沈冰洋介紹,全鎮水稻插秧面積近千畝,鎮里協調農機和生產資料保障了集中插秧需求。大張莊鎮副鎮長王建生介紹,鎮涉農干部積極到田間指導農民及合作社盡早高標準整地、科學灌水,抓住時間節點、各戶插秧時間差,為適時插秧做足了準備。
高標準管出粒粒優質小站稻
基質育秧、測深插秧、綠色防控、精控收獲…天津小站稻在夏管、夏收中推進標準化生產,實施全過程質量監管。小站稻不斷品種培優具有種源優勢,僅天津市優質農產品開發示范中心今年就銷售常規稻小站稻良種400余萬斤,其津原89品種已覆蓋京津冀地區小站稻種植的80%。
在基質育秧和插秧環節,小站稻種植都嚴格管控。“每盤基質干種量控制在101克-120克,插秧期、插秧密度也有明確要求,行距30厘米、株距18或21厘米。”天津市優質農產品開發示范中心副主任于福安拿起育秧基質,展示其中育秧根系盤結密度和株數。
“都說我膽大,敢一下種兩萬畝。”梁雙安是地道寧河人,多年經商的他去年看中了小站稻種植、銷售產業,成立津原上禾(天津)米業有限公司。企業在寧河區東棘坨鎮與20余家農戶達成訂單式生產協議,總種植小站稻面積兩萬余畝。讓梁雙安和農戶們大膽的背后就是小站稻的標準化種植。早在去年9月,天津市優質農產品開發示范中心舉辦的小站稻品種觀摩會上,梁雙安就相中小站稻良種“津原U99”。現在公天津市優質農產品開發示范中心農藝人員、寧河區農業農村委干部、專家都會定期定時指導、監管種植。“從育苗到插秧,我們完全按照標準來的,后面一步步有明確標準,我第一次種水稻也不擔心收成。”
此外,小站稻種植過程中固定的晾田時間、病蟲害防治的投藥數量等每畝都有精確的要求。“中心五十余人,6成以上是技術農藝人員。嚴管才能高產,到了收獲期,管理精度要求進一步提升。”于福安介紹,進入10月下旬,津市優質農產品開發示范中心農藝員早晨8時開始到晚上17時,每小時測量到小站稻顆粒中水分數據。“一旦含水量達到14.5%-15%,立刻開展大規模機械收割。這樣才能確保小站稻在口感最佳的時候收獲。”
高標準農田是小站稻標準化生產的基礎。今年,天津將陸續完成26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位于寧河區的天津市原種場有9000多畝稻田,眼下就已經新建完成了閘涵、泵房,硬化了溝渠,稻田集中連片為機械化、標準化種植小站稻打下基礎。良種、良法、良器的有機結合,使得天津小站稻豐收在即。(金慧英 林單丹)
轉自:農民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