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上午,永川區衛星湖街道,市農科院渝西作物試驗站的試驗田里,513份水稻材料已長至金黃。“效果不錯,有幾份材料適應性很強,今后還要加強合作!”正在田間認真觀摩的中國水稻研究所黨委書記高士軍高興地說。
今年3月,重慶市農科院與中國水稻研究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后者應重慶濕熱寡照特殊氣候條件下的水稻育種需求,有針對性地向重慶提供了抗高溫伏旱的36個優質水稻品種、513份珍貴材料。
恰逢今年重慶持續性高溫伏旱天氣,在永川區來蘇鎮的品種種植示范基地,中國水稻研究所和市農科院特作所的水稻專家實地考察了36個優質水稻品種的表現。“雖然受高溫影響,大米堊白度偏高,但稻穗十分飽滿,結實率高。”專家們對試種結果一致表示滿意。
良種創新,基礎在育種材料。“中國水稻研究所作為‘國家隊’,在水稻育種上有人才、科研材料、育種技術等優勢。這次從他們提供的500多份材料中我們已經初步做出10余個雜交組合,準備開展進一步的選育。”市農科院副院長張貴先說,雙方的合作對于西南丘陵山地稻區選育高產優質高效的抗高溫伏旱水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中國水稻研究所專家看來,重慶作為西南稻區的典型代表,濕熱寡照的天氣、土地零碎的耕作條件,在耐高溫伏旱水稻品種選育方面具有極強的代表性。在重慶開展選育合作,也有助于相關品種、技術在四川、云南、貴州等西南稻區推廣應用。
“從這次實地觀摩情況看,效果不錯,為下一步繼續開展優質資源聯合攻關打下了良好基礎!”雙方表示,未來將進一步加強合作,通過互派科技人員等方式,發揮各自優勢,共同選育優質高產多抗廣適水稻新品種,研發綠色智能高效新技術新產品,并促進在西南稻區的推廣應用,共同引領西南水稻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助力水稻“藏糧于技”,確保糧食安全、種源安全。(栗園園 張永霖)
轉自:重慶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