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筑牢糧食安全根基 ——吉林省推進農業機械化高質量發展紀事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2-10-24





      從黃牛下田到機器耕地,從靠經驗到靠大數據,一臺臺農機助力,讓農民從會種地變為“慧”種地,彰顯出吉林省農業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升。截至目前,全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2%,其中玉米、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分別達到93%和9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個百分點,位居糧食主產省第二位。


      天上飛著無人機、地上跑著大農機,吉林省農業生產已從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轉向主要依靠機械動力,進入了機械化為主導的新時期。


      農機智能化 助力農業生產換擋提速


      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業現代化。在現有資源條件下,無論是提單產、增效率,還是減少肥藥、降低成本,都需要靠農機挖潛力。從滿足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的需求上看,穩產量、增品種、提品質,同樣離不開農機。近年來,吉林省農機化開始邁進智能、信息化時代,農機作業管理工作效率大幅提升。


      在梨樹縣梨樹鎮宏旺農機合作社玉米種植基地,伴隨機器轟鳴,玉米收割機沿著既定軌道精準行駛,玉米稈瞬間被收割機“吃進”肚里,留下玉米棒,又將粉碎后的秸稈均勻地鋪在地上。過去頂著烈日種地的村民們,如今三三兩兩圍坐在樹蔭下當起了“監工”。


      打開手機,指尖輕觸,合作社理事長張文鏑指著播種時農機作業軌跡圖對記者說:“現在都用無人農機,按照這張春耕軌跡圖就能進行玉米收割。”在合作社駐點開展科研的中國農業大學科研人員為農機安裝了物聯網傳感器、北斗衛星定位、互聯網數據傳輸等無人駕駛系統,具備精準播種、自動收割等多項功能,實現了從種到收的遠程遙控。


      “通過提前編輯好程序、設定好路線,保證每臺農機播種均勻、深淺一致,大幅度降低了作業行間重疊、遺漏。種植的玉米保苗率、整齊度更高,出苗率提升近20%。”張文鏑笑著對記者說,通過測產,今年每公頃產量能達到2.4萬斤,又是一個豐收年。


      今年,梨樹縣與中國農業大學吉林梨樹實驗站研發生產出一款在秸稈覆蓋地表條件下完成施肥、播種、覆土、鎮壓等多工序一次作業的新型免耕播種機,在保護性耕作關鍵機具上實現了重大突破。


      “以前用牛犁地,一天也就能耕三四畝,非常吃力。現在,機械化取代人工,1臺能頂10到20個人的工作效率,并且節水灌溉、高效植保、精準施肥、保護性耕作等多種農機還能配合使用。”八里廟村村民張大娘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對記者說,我們再也不用辛苦種地了。


      農機一小步,農業一大步。今年,吉林省全面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國家整省試點建設,啟動實施敞開式普惠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基本實現了農戶“買就補”。在措施保障方面,吉林省啟動了農業機械化智慧云平臺保護性耕作作業監測,免耕播種機安裝實時監測設備并同步上傳,固化保護性耕作地理坐標,實現全省統一管理。


      截至2021年底,吉林省拖拉機保有量達到128萬臺,配套農具280萬臺(部),水稻插秧機11萬臺,免耕播種機4萬臺,水稻聯合收割機3.5萬臺,玉米聯合收割機8.5萬臺,報廢機具1348臺,農機總動力達4200萬千瓦。


      現代農機合作社 引領小農戶“鏈”上大農業


      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關鍵要讓廣大農民受益。隨著吉林省農機裝備總量的持續增長、作業水平的不斷提升,帶動社會化服務能力顯著增強,農業生產方式、組織方式、經營方式發生深刻變革。一家家現代農機合作社充分發揮主力軍作用,借助托管服務、訂單生產等方式,帶動更多小農戶接觸新技術、融入新模式,推動生產經營走向集約化、標準化。


      金秋十月,在永吉縣萬昌鎮施家村張全家庭農場一望無際的稻田地里,沉甸甸的稻穗在陽光照耀下顯得格外金黃,15個高清攝像頭全方位、無死角監測田間管理。10臺水稻收割機在田中來回穿梭,切割、脫粒、粉碎稻稈等工序一氣呵成,稻粒直接運送至水稻烘干塔進行烘干。


      從春種、夏長到秋收,農業機械“各司其職”,“包攬”全部工作,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100%。在水稻育秧期,農場采用了工廠化育秧方式,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育秧大棚溫度、濕度、土樣、空氣、光照環境指標的智能化管理。在水田整地時,利用先進的整地機、雙面筑埂機、撒肥機進行土地精準整地施肥。在水稻田間管理期,使用新型水稻自走式噴桿噴霧機結合植保無人機進行水稻病蟲害防治。全過程通過農業可視化進行水稻生產的遠程監控、生產調度、苗情觀察,實現了農業生產的高效性、產品的可追溯性。


      幾年來,農場陸續連片流轉施家村等4個村300多戶農民的5500畝土地,相比傳統種植方式,全程機械化作業每公頃可節約生產成本3000多元。農場年均安置農村富余勞動力500余人,帶動周邊400余戶農民參加土地流轉,年流轉土地規模達5500畝,農戶每公頃增加土地流轉收入近2000元。同時,為有就業意愿的脫貧戶提供就業崗位,共帶動脫貧戶15人,人均增收4300元。


      為了推進農機社會化服務,合作社農機設備統一調配、面向服務對象提供耕、種、收、銷等環節水稻植保、收割等規范化、標準化、機械化服務,解決了農戶水稻生產中面臨的耕種收難題。“以前水稻田就像蜘蛛網似的,雜亂無章,現在土地集中連片,像足球場一樣光溜兒,大型農機具都派上了用場。種地快,產糧多,大伙一年比一年樂呵!”面對著廣袤無垠的稻田,土生土長的施家村村民李大爺回憶從前感慨道,閑下的時間還可以在合作社當農機手掙錢,這好事兒上哪找去。


      農機更給力,種地更省力。截至2021年底,全省農村農機從業人員超過135萬人,農機化作業服務組織近9500個,農機專業合作社達到6400個。


      轉自:吉林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廣西全力推進農業機械化 力爭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65%

      廣西全力推進農業機械化 力爭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65%

      按照“十三五”規劃,今年年末,廣西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要達到65%。為此,廣西農機部門聚焦產業升級,強化科技支撐,全力推進農業機械化高質量發展。
      2020-07-11
    • 今年甘肅省農業機械化發展勢頭強勁

      甘肅省有力組織“三夏”農機跨區作業,保障糧食安全。全省共投入聯合收割機11402臺,其中引入外省作業機具2662臺,發放跨區作業證3931個,設立接待服務站234個。
      2020-09-16
    • 毛澤東與新中國農業機械化事業

      毛澤東與新中國農業機械化事業

      農業機械化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一直對農業機械化事業給予高度關注,進行了深入思考和不懈探索。在他的推動下,我國農業機械化事業得到長足發展,為改革開放后農業的穩步發展奠...
      2020-09-25
    • 農業機械化加快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轉型升級

      農業機械化加快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轉型升級

      今年以來,農業機械化著力補短板、強弱項,加快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發展,為保障糧食、生豬等重要農產品生產供應,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了機械化力量。
      2020-12-27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