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廣西2023年夏糧播種面積180.15萬畝,新增3.15萬畝,增幅1.78%,居全國第8位;畝產160.95公斤,增長5.05公斤,增幅3.24%,增幅居全國第4位;總產量29萬噸,增長1.4萬噸,增幅5.07%,增幅居全國第6位,繼續保持播種面積、單產、總產量“三增長”。
“夏糧再獲豐收,為全年糧食豐收、牢牢端穩手中‘飯碗’奠定了堅實基礎,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區提供了有力支撐。”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如是說。
八桂無閑田 種糧有補貼
因地塊小而散,部分田地海水倒灌鹽堿化,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不完善,土地流轉困難,防城港市防城區江山鎮潭西村部分耕地曾撂荒多年。現在,潭西村滅荒復耕示范點的撂荒地經過綜合治理,大片土地因此盤活。
八桂無閑田。廣西通過開展耕地保護系列行動,祭出種種“長牙齒”的硬措施,將撂荒地盤活為“錢袋子”。
藏糧于地,讓更多農田變良田。上半年,廣西籌措下達資金24.06億元,支持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210萬畝。
結合丘陵農業、小農戶分散生產的特點,廣西積極培育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拓展服務領域,構建便捷高效的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體系,現有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約1.1萬戶,常年服務面積約937萬畝次。
稻谷生產補貼中,規模種植雙季稻每畝補貼最高500元,單季稻每畝補貼最高200元。聚焦種糧主體,廣西落實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稻谷生產補貼等各項種糧補貼政策,今年上半年,累計下達各地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稻谷生產補貼、雙季稻補貼等涉糧財政資金共49.02億元,激活農民種糧熱情。
玉米馬鈴薯 套種不等閑
“兩行玉米、三行大豆,玉米套黃豆,十種九不漏。一年種兩季,玉米不減產,多收兩季豆,還能帶動村民就地務工。”欽州市欽北區那蒙鎮竹山村村干部告訴記者,當地引進優質農業企業,進行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增產又增收。
廣西夏糧主要品種為玉米、薯類和豆類。作為廣西第二大糧食作物,玉米是山區的重要口糧,也是飼料的主要來源。廣西印發《廣西水稻玉米高產攻關行動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力爭全區玉米平均畝產較2021年提升8%以上,每年創建玉米高產攻關示范片50萬畝以上。
南寧、百色、河池、崇左等優質高效玉米優勢區紛紛投建,充分利用甘蔗地、玉米地和幼齡果園,因地制宜套種玉米、豆類、薯類作物,提高耕地利用系數,擴大糧食面積。2022年,全區冬種玉米近27萬畝。
頭年9月下旬開始種,來年過完春節就能賣。趕上好價格,1公斤能賺4元錢,每畝馬鈴薯的凈利潤達四五千元。隆安縣那桐鎮廣西金穗農業集團冬種馬鈴薯基地已多次品嘗過豐收的喜悅。
廣西冬季平均氣溫13.3℃至20℃,常年冬閑田地超過1000萬畝,發展秋冬種馬鈴薯得天獨厚。統計數字顯示,目前廣西已成為全國最大秋冬種馬鈴薯生產基地。
《關于進一步推進2022年冬種馬鈴薯生產若干措施》明確提出,扶持打造靈山、博白、浦北等12個冬種馬鈴薯大縣,推廣“水稻+再生稻+馬鈴薯”等一年三造生產模式,擴大馬鈴薯種植。去年下半年,全區冬種馬鈴薯播種面積達87萬畝。
良種加良法 增產又增收
“今年我種了兩畝黑糯玉米,僅鮮苞就賣了8000多元,加上套種的旱藕收入,種一畝地相當于過去種10畝。”馬山縣里當瑤族鄉雅聯村村民蒙旭騰說,黑糯玉米收購價每公斤達四五元,每畝收入有四五千元。
據了解,黑糯玉米是南寧市蔬菜研究所引進的玉米新品種,營養價值、口感等方面更符合消費者需求,市場潛力極大。
科技興農,良種先行。2018年廣西率先在全國開展省級特色農作物良種聯合攻關行動,培育出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聯合攻關體成員單位通過審定的水稻和玉米品種達470個。目前廣西糯玉米種質資源保存量占全國的1/3。
引導農民選購優良品種,著力推廣高產優質、高抗廣適、適宜機械化生產的“桂系”水稻、玉米、大豆等新品種,指導做好品種搭配和雙季稻播種季節銜接。2023年,廣西推廣早稻優質稻1094.95萬畝,占已插早稻的87.94%。
依托綠色高產高效和高產攻關等項目,廣西奮力打造高產攻關示范片,組織開展“揭榜掛帥”和高產競賽等活動,以點帶面加快良種良法普及應用,引領提升主要糧油作物單產。目前已打造相對集中連片500畝以上的中、晚稻高產攻關示范片103個,面積12.8萬畝。
“多虧了農技人員的指導,今年采用新技術和新種苗,種了十幾畝‘紅姑娘’紅薯,產量和質量大幅提高,畝產從以前的1000多斤提高到現在的3000多斤。”東興市江平鎮貴明村村民龍樹南說。
廣西農業農村部門組織萬名農技員“網格化”包村聯戶,開展“送技上門”服務等多項活動,助推科技進村入戶。今年上半年,在關鍵時節分作物、分時節、分區域深入生產一線開展技術指導服務和培訓,指導農戶、企業、新型經營主體2400多戶(個),開展培訓班213期,培訓農戶逾1.5萬人次。
抓好化肥、農藥等農資儲備和調劑,嚴把農資質量關;組織開展機手培訓和機具檢修,大力推進夏糧種植、收獲機械化生產;組建農業防災抗災領導小組,科學研判氣象變化,按災分類科學精準落實防御措施,開展冰凍、干旱、洪澇和臺風等應急性技術指導1017人次。印發實施廣西“蟲口奪糧”保豐收行動方案,部署做好病蟲害防控工作,廣西沒有病蟲害大面積暴發情況……一項項措施穿針連線,織牢豐收之網。
據農情統計,今年截至7月25日,廣西早稻已收獲1099.16萬畝,占播種面積的88.27%;晚稻已插秧630.14萬畝,同比快5.44萬畝。稻穗飄香,下一場豐收讓人期待。(記者 陳靜 實習生 寧思堯 通訊員 王佑成 覃宏宇)
轉自:廣西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