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強“肉”品牌 做足“草”文章 奏響畜牧業高質量發展“新牧歌”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10-16





      眼下,正值青海牛羊出欄的旺季。青海牛羊出欄高峰期在每年九、十、十一這三個月,根據高原地區自然氣候條件和傳統養殖習慣,這個季節牛羊最肥壯。同時,也進入冬季,氣溫低,草場上的草越來越少,選擇這個時候出欄屠宰易于保存。在牛羊出欄的時候,從現代化牧場到規模化加工生產線,到處都是一片繁忙景象。


      在青海省西寧市湟源縣,一家牦牛養殖基地的飼養員正在用玉米、麻渣等調制飼料,給他們即將出欄的牦牛補充營養。


      在這家養殖基地,不僅在投喂的過程用上了工具車,也根據不同階段牛的特點和需求科學配制飼料。


      在西寧市湟源縣的牛羊肉精分割加工基地,一走進凈化車間,就能夠聞到濃濃的肉香味。在這里,牦牛、藏羊等經過分割、包裝、排酸等工序,能夠形成60多種產品。現在,這個車間每年能夠生產的產品達到了1000噸以上。


      現在,青海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有機畜產品生產基地,牦牛養殖數量在全國位居首位。從傳統放牧走向全產業鏈的轉型升級,世代生活在這里的人們,也在見證著青海畜牧產業的每一次跨越。


      鹽堿地里種牧草 解鎖牛羊“綠色食譜”


      “寸草不生”“不能耕種”這是大家對鹽堿地的第一印象。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的鹽堿地不但種出了“牧草之王”苜蓿,還養出了進入杭州亞運會餐桌的“柴達木鹽羊”。


      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尕海鎮,牧民們正忙著自家牛羊出欄,一車車“柴達木鹽羊”將從這里被運輸到各地,加工成多樣化的肉產品,走向市場。


      這些年,隨著鹽堿地改良,讓這片鹽堿地上種出了優質牧草,為當地的牛羊養殖提供了營養豐富的飼料。


      尕海鎮努爾村是傳統牧業村,大部分村民都從事牛羊養殖。通過驅“堿”化“鹽”土地改良,這片戈壁灘已經成了飼草基地,萬畝優質紫花苜蓿流青溢翠、迎風搖曳。當下,一臺臺牧草收割機穿梭田間,呈現一派豐收景象。


      這兩年,經過攻關,當地突破了鹽堿地苜蓿種植保苗難、產量低的難題,同時還優化了飼草種植結構,保證了優質豆科飼草供給。通過逐步改善鹽堿地的土壤條件,青貯玉米、燕麥、青稞等適合牛羊的優質飼料也能在這里種植了。充足優質的牧草解決了牲畜冬季飼草料短缺的問題,大大降低了養殖風險。


      轉自:央視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