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獲悉,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李付廣研究員團隊成功將棉花秸稈轉化為微生物蛋白,為棉花秸稈高值化利用和飼料蛋白資源開發提供了新路徑。相關成果發表在生物質利用知名期刊《生物資源技術》(Bioresource Technology)上。
2023年,我國飼料用量占糧食消耗的53%,飼用蛋白資源短缺,大豆進口依賴度超80%,畜牧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受到嚴重制約。將豐富的農業秸稈資源轉化為飼用蛋白飼料是解決上述問題的可行途徑。
棉花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4500萬畝。棉花生物質主要由纖維、棉籽和棉稈組成,三者的比例約為1∶1.5∶5,秸稈生物量占比最大。2024年我國棉纖維產量為616.4萬噸,按照谷草比為1∶5計算,棉花秸稈產生量約為3000萬噸。目前,棉秸稈主要的處理方式為還田和焚燒,造成了資源浪費。與其他禾本科類農作物秸稈相比,棉花秸稈具有木質化特性,其轉化利用更為困難。通過生物合成與生物轉化技術,將難以處理的棉秸稈轉化為微生物蛋白,不僅可以為畜牧業提供充足的蛋白飼料,而且將有力推動棉花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棉花秸稈主要由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組成,纖維素和半纖維素約占65%~85%。纖維素和半纖維素經水解后產生葡萄糖和木糖,兩者可被微生物轉化為多種高附加值產物。然而,自然界中多數微生物可以利用葡萄糖,但是可以有效利用木糖的微生物較少。篩選可同時高效利用葡萄糖和木糖的微生物是秸稈水解液高效轉化的關鍵之一。
該研究首先解析了棉花秸稈不同部位木質纖維素的基本特征,進而評估了這些部位作為木質纖維素原料的潛力,為棉花秸稈的原料化利用奠定了理論基礎。通過進一步篩選多種微生物,獲得了能夠高效利用葡萄糖和木糖合成蛋白質的高效底盤細胞,經過發酵技術將棉花秸稈水解液轉化為了微生物蛋白,蛋白質含量達到70%。該蛋白氨基酸含量豐富,最高產量為5.74g/L,糖轉化率達到0.23g/g。通過物料平衡計算得出,1噸棉花秸稈可產生約84公斤蛋白和36公斤碳水化合物。理論上,按照此工藝我國每年的棉花秸稈可以產生約250萬噸蛋白和100萬噸碳水化合物。剩余的秸稈殘留物質主要為木質素,可進一步轉化為腐殖酸和化肥緩釋劑等,以實現棉稈的全組分利用,提升棉稈轉化的整體經濟性。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棉花生物育種與綜合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自主課題等項目的支持。(李麗穎)
轉自:農民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