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業農村部、科技部、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水利部和中國科學院等7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提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實施意見》強調將科技創新放在農業現代化建設的突出重要位置,進一步全面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依靠改革激發創新活力。強調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統籌創新資源,強化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構建梯次分明、分工協作、適度競爭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強調優化科技組織模式和創新范式,改善創新生態和科研環境,提升農業科技的系統化組織水平和體系化攻關能力,加快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
加快提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必須堅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切實解決好各自為戰、低水平重復、轉化率不高等突出問題,依靠改革激發創新活力。同時,要堅持農業科技的公共性、基礎性、社會性定位,推動政府與市場的有效結合;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促進農業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尊重農業科技創新的特點和規律,創造性地統籌謀劃推進;以人才引領發展,充分發揮農業科技人員的積極性。
《實施意見》明確到2035年,建成運轉高效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使農業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涌現一批全球領先的農業科技領軍企業和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農業戰略科技力量及戰略人才力量,顯著增強農業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實現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使農業科技創新整體水平居于世界前列,為農業強國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構建支持全面創新的體制機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進入2025年,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引發國際糧食市場重要變化,我國主糧安全的重要性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發布《中國主糧加工機械行業數據報告(2024年)》,其中數據顯示,去年全國主糧加工轉化率達到了78.5%,規模以上主糧加工企業平均利潤率實現6.1%的增長,主糧烘干機市場規模首次突破10億元大關,同比增長11.1%,主糧脫粒機市場規模為6.3億元,同比下降7.4%,主糧磨粉機市場規模為9.8億元,同比增長5.4%,主糧加工自動化市場規模(2024年并入無人設備、AI設備的統計數據)為6.1億元,同比增長22.9%。
最新行業數據顯示,2020-2024年中國農機產業的復合增長率達7.8%,2023年產值5500億元,2024年預計達5980億元。產業集聚區包括山東(23%)、河南(18%)、江蘇(12%)。
在中央層面,連續3年加大農機購置補貼,2024年增至200億元,對智能農機追加15%疊加補貼(如無人駕駛拖拉機單臺最高補5萬元)。對農機技術攻堅的專項,工信部出臺“農機短板清單”,增加投入30億元,重點突破CVT變速箱、高精度傳感器等10類“卡脖子”技術。
農機產業在“雙循環”戰略推動下形成加速度,展現出中國經濟發展的深層邏輯演變。東部沿海的農業機械企業向河南、河北、湖南、四川、重慶擴大生產基地,人工成本可降低30%-40%。市場力量與政策導向的雙重驅動構成了產業空間置換的核心動能。沿海地區勞動力成本十年間增長217%,土地價格突破企業承受極限,政府主導的“騰籠換鳥”戰略通過稅收優惠、用地指標調控等手段,引導勞動密集型產業有序轉型升級。成渝雙城經濟圈、長江中游城市群等新興增長極,憑借綜合成本優勢和產業承接能力,吸引著裝備制造產業組團式遷入。
產業鏈重構催生“整機+配套”垂直整合體系,新的產業生態重構打破了傳統梯度轉移模式,推動中西部從被動承接轉向主動培育內生增長動力。農機產業的空間重構帶來的效益正突破單純成本邏輯。沿海地區通過“破立并舉”實現動能轉換,產業遷移已從產能平移升級為創新要素的跨區域重組。這場產業空間重構,本質上是全球經濟秩序調整背景下中國經濟的主動突圍。通過構建多層次產業梯度、優化要素配置效率,正在產生區域協調發展的創新范式,為經濟轉型升級開辟出更廣闊的戰略縱深。
轉自:中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