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珠海,一家以外銷為主的小家電企業借助京東電商平臺叩開“內銷大門”;在長三角,一場場政企懇談會為制造業外貿企業搭建“雙循環”橋梁;在沙特阿拉伯,33家成都工業企業組團出海拓市場,現場簽約金額超50億元……
在國際貿易環境復雜多變的背景下,我國制造業企業積極應對出口“變局”,走向國際的步伐絲毫沒有停歇:一方面將目光投向“一帶一路”等新興市場,用創新好產品闖出“新天地”;另一方面積極調整供應鏈與生產模式,推動出口業務轉內銷。我國制造業正在變局中謀新局。
“國內14億人的生意有得做!”
前陣子,剛參加完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的溢達集團品牌及零售副總裁蔡崴,一回到公司就帶領團隊分析最新的市場動態,謀劃下一步品牌推廣計劃。“現在大家在談的出口轉內銷,溢達集團已經進行了數年之久。”蔡崴說道。
2020年,溢達集團這家高新技術型紡織企業旗下的子公司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歐美訂單大量流失,業務占比45%的美國市場幾乎清零。面對困境,該公司毅然開啟轉型之路,從依賴歐美訂單、為國際品牌生產,到拓展國內市場、培育本土品牌PYE派和十如仕……溢達集團用5年時間迅速轉身,用親身經歷告訴同行:只要堅守制造根基,中國企業既能借船出海,更能自主航行。
“歐美市場重規模,國內市場重靈活。”蔡崴一語道破該行業內外銷的差異。歐美訂單量較大、交期更長、確定性更強,企業可能提前規劃未來一年的產能計劃、款式設計等。而國內訂單呈現“短、平、快”特征,交期更短、訂單量較小,對“小單快反”的要求也更多。
從出口轉向內銷,企業也往往會出現“水土不服”,供應鏈與生產模式的調整是一大挑戰。江蘇華騰個人護理用品有限公司外銷份額占80%,一年有近2000萬元的美國訂單。該公司國內事業部總監穆龍生告訴記者,出口轉內銷需要商業模式的轉型,公司需要對生產線進行柔性化調整,增加了管理難度,也對庫存周轉率提出了更高要求。
“不過,只要找對客戶、轉變意識,國內14億人的生意有得做!”蔡崴認為,“在如今的貿易環境下,計劃不如變化快。我們需要思考如何擁抱這些變化,如何更好地為國內客戶服務。”
中國是制造大國,也是消費大國。2024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48.8萬億元,同比增長3.5%;隨著國家擴內需各項政策不斷加力擴圍,今年一季度,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47萬億元,同比增長4.6%……這些既是亮給外貿企業的“明牌”,也是出口轉內銷最大的“確定性”。
不少外貿企業是國內市場上的“新兵”,拓展銷售渠道難、生產線轉向難、品牌建設難等,都是擺在眼前的現實。最近,京東、阿里巴巴、抖音電商、快手等十余家電商平臺以及盒馬、永輝等“集體行動”,著眼于這些企業轉型的困難,發揮各自優勢,幫助他們快速開拓國內市場。
得知珠海金稻電器有限公司因美國關稅影響出現產品積壓后,京東美容電器業務負責人帶隊緊急趕赴珠海,與金稻團隊深入溝通轉型策略,不僅提供了包銷支持政策,還整合站內流量、營銷資源及渠道優勢,助力金稻快速打通內銷通路,實現品牌煥新。
行業協會也積極搭建對接橋梁。近日,中國商業聯合會、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等多家行業協會表示,將組織產銷對接會、培訓會等活動,幫助有需要的企業了解國內市場需求和標準,推動產品適銷對路。
“出口轉內銷,能否轉成轉好,關鍵還要企業在加大轉型升級、挖掘消費新潛力等方面下更多功夫。”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高技術室主任張于喆對記者表示,要認識到,“出口轉內銷”并不是簡單地清理庫存,而要針對國內市場因地制宜調整策略,精準品牌定位,持續發揮質量、研發等優勢,推出更多好產品,培育和發展新的消費熱點。
用創新好產品闖出海外“新天地”
我國是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汽車出口量實現了23%的同比增長。記者近日在第二十一屆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上注意到,在美國近期對貿易伙伴揮舞“關稅大棒”的背景下,中國車企正用創新引領產業發展,走向國際的步伐絲毫沒有停歇。
以東南亞地區為主陣地,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正在構建起更完善的出海生態。“除了對我們的產品進行本地化制造和本地化生態改造以外,我們的核心供應鏈也實現了本地化。”該公司副總經理韓德鴻說道。
還有的車企憑借在新能源、智能化等領域積累的技術優勢成為技術輸出方,國外車企則在合作中扮演技術引入與市場渠道提供的角色——這種“反向合資”的角色逆轉,成為中國車企“出海”新路徑。
“用我們的技術和產品來復活西班牙‘埃布羅’這個汽車老品牌,讓他們的工廠再一次運轉起來,這種模式受到當地政府和社會的歡迎。”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尹同躍告訴記者。
中國產業海外發展協會常務副秘書長蔣赟認為,當前中國企業出海拓展新市場要分情況探討。墨西哥離美國較近,該國產業在美國壓力下進行政策調整的可能性較大。對于此類情況比較特殊的市場,中國企業要做好“兩手準備”。
“一邊關注關稅政策的進展,一邊做好建廠的長期準備。中國企業要堅持長期主義,進入到任何的國別以及區域市場,都不是只進去待一兩年,而是一定將整套體系扎根當地市場。”蔣赟說,中企出海要學習和吸收當地比較成功的歐美日韓車企的做法,發揮中國車企技術強項,如人工智能、自動駕駛等,做好產品。
同樣作為支撐出口增長的行業之一,近年來我國的家電行業出口積極調整市場結構。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家電分會秘書長周南向記者表示,我國家電行業對美國出口的市場占比已經不到18%,對“一帶一路”沿線出口的市場占比已上升至近40%。
雖然業務在美國市場出口收入占總營業收入比例不足3%,但海信家電未雨綢繆,采取多區域產能協同的方式來應對風險,依托中國、墨西哥、泰國三大生產基地對出口美國的產品進行協同供應。通過靈活調配多區域產能,海信家電構建起對單一市場政策波動的有效緩沖機制,降低了因美國關稅政策變動對企業經營造成的沖擊。
放眼全球新興市場,如東南亞、拉美、非洲等地有著較大的拓展空間。以空調為例,這些地區以及歐洲的一些發達國家的空調普及率也不是很高,都還有發展潛力。業內專家認為,中國出口的空調產品將會向著更清潔環保、更智能化、更舒適的方向發展,未來在新興市場上的發展將更有優勢。
“出口變局是挑戰更是機遇。”張于喆告訴記者,企業開拓“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等全球新興市場,其意義不僅限于應對當前的關稅戰和貿易摩擦,而是回應全球市場格局變化所作出的戰略性調整。這些市場往往可以更大釋放中國制造企業的成本領先型優勢,中國制造憑借成熟的供應鏈體系、高效的生產能力和成本優勢,迎來新的發展窗口期。
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雙向奔赴”
前不久,由33家企業組成的“2025年成都工業領域政企代表團”前往沙特“淘金”。一路上,“關稅戰”是熱議的話題,但比起緊張和焦慮,大家討論更多的是應對策略,代表團上下有種“擰成一股繩”的氛圍。
政商洽談、對接會議、園區考察……翻開代表團沙特5天日程的安排表,10余項行程滿滿當當。“為了這次出行,我們做了充分的對接和調研,每個點位都有很強的針對性。”成都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成都市新經濟發展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說,以第一站沙特投資部為例,這是沙特政府的核心機構,手握萬億元級投資計劃,正積極推動能源轉型,成都相關能源企業可憑借技術優勢參與其中。
此次對接活動收獲顯著成效——希迪智駕(成都)科技有限公司和沙特格拉達瑞卡車與重型設備有限公司達成“成都造”高端定制重卡采購協議,成都硅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阿卜杜拉·巴赫特·阿爾·馬赫里汽車配件有限公司就采購有機硅密封膠產品進行簽約……
近段時間以來,多地領導干部密集走訪企業,召開一場場政企懇談會,聽取外貿外資企業經營情況、應對美國加征關稅的舉措建議,從頂層設計層面持續打好“穩拓調優”組合拳,幫助外貿企業搭建“雙循環”橋梁。
為助力更多企業加速全球市場多元化布局,外貿大省江蘇加強政策信息服務供給,開展東盟、中東、非洲等新興市場分析研判,10多場“貿促服務助企行”品牌宣講活動走進企業,將最新的市場動態和政策解讀送到企業家手中。據了解,后續,馬來西亞、泰國等多國經貿代表團將受邀來訪,江蘇將組織外貿企業就新能源、智能制造等行業開展對口洽談。
一部分出口商品轉向國內市場后,如何找到合適的產業生態位,也考驗著區域的產業承載能力和規劃能力。
深圳大力支持企業打造國貨潮品新品牌,計劃在消費電子等細分領域引進和培育一批“瞪羚品牌”,積極推動首發經濟,并推出2025年服務企業拓展國內市場系列支持政策,包括支持企業參加消費品以舊換新補貼活動,支持網絡零售擴容等10條具體措施,單項最高獎勵達2500萬元。上海推動內外貿產品“同線同標同質”,為企業拓展國內市場提供政策咨詢、產品檢驗檢測、認證綜合服務;同時加強金融對外貿企業拓內銷的支持力度,鼓勵銀行創新金融支持內外貿一體化方式,支持已投保出口信用保險的外貿企業投保國內貿易信用保險等。
不少企業擔心,大量出口商品集中涌入國內市場,可能激化同質化競爭,尤其在一些趨近飽和的行業,會帶來產能踩踏和市場積壓。
對此,賽迪研究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關兵表示,行業主管部門要“疏引結合”,在幫助企業疏通國內渠道的同時,加強創新發展,引導企業在產品品質、商業模式等方面差異化發展;要規范市場秩序,引導企業有序良性競爭,堅決整治企業惡性競爭;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引導營造創新氛圍;要健全信用體系建設,引導企業誠信經營,讓出口企業成為國內企業的“互補”角色,而不是“競爭”角色。
政策越細致越靈活,才越有可能讓企業在風浪中“軟著陸”,實現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雙向奔赴”。我國的制度優勢、市場優勢完全可以托舉起企業家的大膽探索,也足以應對變局。盡管正在經歷風浪,不少企業也充滿信心。(記者 齊旭)
轉自:中國電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