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糧食減損過硬“新招”讓顆粒歸倉有保障 科技賦能夯實糧食安全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6-01





      5月27日,全國糧食和物資儲備科技活動周在湖南長沙啟動。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發布10項糧食流通科技創新成果,引導行業科技力量協同發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這10項成果涉及糧食倉儲、糧油食品加工等多個領域。其中,糧倉智慧綠色儲糧技術體系創新,主要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儲糧數量高精度監測、儲糧物聯追溯技術,提高儲糧管理水平。


      糧食收購智能扦檢系統已在湖南益陽應用,實現了稻谷、玉米等糧食收購、出庫環節自動扦樣和22項質量指標無人化檢驗。


      “十四五”期間,我國持續加強綠色儲糧技術創新系統集成,推廣應用綠色儲糧技術,全國實現低溫、準低溫儲糧倉容超2億噸,應用氣調儲糧技術倉容超5500萬噸。


      糧食減損出新招 小麥“即收即烘”不過夜


      在四川,小麥從田間收割到烘干入庫實現“不過夜”,科技賦能讓“顆粒歸倉”更有保障。


      下午2時到傍晚是農民送糧的高峰期,幾乎每10分鐘就有新收獲的小麥送到烘干中心。對于農民來說,麥子收購有標準,水分是一個“硬杠杠”。多一些水分,直接影響收購價格,進而影響收入,馬虎不得。


      據了解,當地不少農民對于產后節糧減損、烘干進倉服務都有需求。


      后端烘干能力的加強,讓小麥機收更加順暢。在麥收地頭,收割機、拖拉機和倉儲物流轉運車聯合作業,小麥從田間收割后直接運至烘干房,在幾小時內完成脫水,無需過夜等待,實現“即收即烘”。


      烘干中心負責人王平虎介紹,科技賦能讓糧食烘干更精準。通過“混流式”烘干技術,熱風與糧食形成多向交叉流動,確保受熱均勻。而烘干設備能將小麥含水率控制在12.5%—13.5%之間,符合國家儲備庫的入庫標準。


      據了解,2025年,三臺縣創新烘干“共享”模式,通過集體資金入股、資源整合等方式,由合作社購置大型設備提供社會化服務。同時,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給予種糧大戶補貼,每噸烘干費用補貼30元,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


      補齊糧食產后烘干短板 有效助力節糧減損


      補齊糧食產后烘干短板,在三臺縣已建成44個烘干中心,覆蓋主要產糧鄉鎮。夏收期間,可實現小麥烘干“不過夜”,預計每年減少糧食霉變損失超3萬噸。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國已建成5500多個糧食產后服務中心,推廣使用1000萬套農戶科學儲糧裝具,有效助力節糧減損。


      轉自:央視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