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助手”給小麥“全身體檢”、農機新裝備搶盡風頭……多維度解鎖“三夏”智變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6-01





      眼下,全國“三夏”大規模小麥機收全面展開。收上來的小麥,在智能化的新技術幫助下,迅速變成一袋袋面粉。


      智能機器人接力工作 讓麥粒變面粉


      在中糧智能工廠,小麥從進廠到最后變身為面粉有四五十道工序。但是,在這里看不到太多的工人,這些工作交由誰來干?就是各種各樣的機器人來完成。


      新收獲的一車車小麥進入工廠,首先“簽到打卡”的第一站就是入庫扦樣點。這個智能扦樣機器人接到后臺指令即刻“上崗”。一根扦樣傳感器從貨車頂部插入車斗,一粒粒新麥被抽入取樣器皿,一個點位的抽取只用了幾十秒。


      “簽到打卡”后的小麥開始迎接第二關——“全身體檢”,也就是完成品質檢測并給出檢驗報告。夏收高峰期,整個工廠每天要進倉的小麥成千上萬噸,但借助這個智能平臺的“AI助手”,這個體力活現在變得既輕松又精準。


      “體檢”合格后的小麥家族接下來開始進入清洗、色選、加工等重要環節。一大批智能機器人接力“迎接貴客”,為它們接風洗塵、去除雜質后,送入約50000平米的制粉車間,整個過程全部都是封閉作業。三關過后,一粒粒小麥已經變身為一袋袋面粉。


      趁晴加快搶收進度 確保顆粒歸倉


      眼下,我國小麥大規模機收已全面展開。西南、湖北麥收接近尾聲,黃淮海河南、安徽等主產區正趁晴加快搶收進度,確保小麥豐收到手,顆粒歸倉。


      在安徽亳州,650多萬畝小麥陸續進入收獲期。在蒙城縣東光社區的這塊麥地里,10臺大型聯合收割機拉開了陣勢。搶收的同時,一場機收減損大比武也在緊張進行。


      在全國,小麥機收損失降低1個百分點,就能挽回糧食25億斤以上。機收減損,不僅機手要有操作技巧,農機本身也是關鍵。2025年,安徽亳州參加搶收作業的收割機大多是新型“縱軸流”收割機,不僅可以減少機收損失,作業效率也大大提高。


      2025年麥收,高性能、大喂入量的聯合收割機已成為跨區作業主流機型。為確保麥收有序推進,多部門聯動加強農機作業服務保障。


      在山東東營,當地推出農機駕駛證“即過即發”服務,方便機手盡快參加跨區作業。廣饒縣農民仲濟洋在農機駕考現場完成了聯合收割機實操考試,讓他沒想到的是,從報名到領證僅用了半天。


      為服務保障“三夏”,當地還將多項農機業務整合為“農機全周期一件事”,群眾只需到窗口提交一次材料,就能完成牌證辦理、年審檢驗、跨區作業證申領等多項業務。


      2025年“三夏”,全國將投入聯合收割機80多萬臺,參與跨區作業的超20萬臺。目前,麥收重點省份已設立跨區作業接待服務站3400多個,在高速公路收費站開通農機綠色通道4800多個,對跨區農機進一步簡化核驗程序,一律快速免費放行。


      農機新裝備 助力“三夏”跑出加速度


      眼下,河南小麥正大面積收獲,奔跑在麥田里的一批農機新裝備搶盡風頭。這些新裝備不僅讓小麥收獲提速,還能把秸稈變廢為寶。


      河南省平頂山葉縣的這塊高標準農田將迎來大面積收獲,在地頭的有多種多樣的農機。這臺農機地農民把它叫作摟草機,效率比傳統方式要高得多。


      這些新裝備的背后是一群玩轉高科技的“新農人”。姜可可就是其中一位,2024年,他靠政策補貼買了新裝備,搖身一變成了“農機團長”。


      2025年農田里的新裝備個個身懷絕技。這臺新款收割機,割臺比上一代收割機寬了足足40公分,活像個“大胃王”。


      這些新裝備不僅干活利索,還給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打好捆的秸稈變廢為寶成了養殖場的“香餑餑”,一畝地能多掙30塊錢。截至目前,葉縣的96萬畝小麥收獲已經基本完成,機收率達到了99%。


      轉自:央視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