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農業合作逐步深入。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產品貿易保持較快增長,農業領域雙向投資不斷增加。農業合作正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新熱點。
(資料圖片 來源互聯網)
帶來新機遇
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產品貿易額為460.3億美元,占中國農產品全球貿易總額的23%。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向國際商報記者介紹說,從板塊來看,東盟市場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位置。東盟靠近中國,經濟充滿活力,中產階級數量不斷增加,對中國優勢農產品具有旺盛的需求。同時,東盟的棕櫚油、熱帶水果、大米、木薯干在中國農產品進口市場中均排名第一位,其水產品、飼料、咖啡等產品對華出口表現出強勁的增勢。
該人士表示,“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中國—東盟產能合作聯合聲明》的發布進一步提升了中國企業對東盟開展農業投資的信心。“一帶一路”建設將改善東盟的基礎設施,提升其貿易便利化水平,越來越多的中國農產品企業到東盟投資與建立分銷網絡,對東盟市場的需求快速響應。
中亞東歐地區是中國農產品在“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僅次于東盟的貿易伙伴。中國規劃的“一帶一路”六大經濟走廊中,與俄、蒙、中亞五國有關的有三條,中國與該區域國際產能合作與基礎設施投資的項目較多,進而帶動了中國與該區域的農業合作。數據顯示,去年,中國農產品對塔吉克斯坦出口增速高達70.9%,自格魯吉亞進口增速達51.6%。
格魯吉亞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重要節點。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格魯吉亞研究中心主任王春蕊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今年1月簽訂的中格自貿協定是“一帶一路”倡議發起后中國與相關國家啟動談判并達成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協定,也是中國與歐亞地區國家簽署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協定,將為兩國經貿關系注入新活力,有利于中國和格魯吉亞農業合作與發展。
王春蕊分析稱,隨著協定的實施,中國對格魯吉亞的肉制品、蔬菜水果和加工食品等產品的出口將顯著增長。同時,中國消費者在葡萄酒、礦泉水、蜂蜜和果汁等一些消費品上將獲得更多的優質進口來源,對產品的差異化選擇將得到更好的滿足。其中,葡萄酒是格魯吉亞優勢出口產品之一,也是出口到中國的主要產品之一。
推進新合作
近年來,中國不僅擴大農產品進口,農業企業赴海外投資也成為不容忽視的開放趨勢。
中國西部省區立足旱作農業與中亞國家開展糧食、畜牧、棉花等領域合作,北部省區在俄羅斯遠東地區開展糧食、蔬菜等種植合作,南部省區立足熱帶農業,與東南亞、南亞國家開展糧食、熱帶經濟作物等種植合作,發展態勢良好,均取得了顯著成效。
上述業內人士強調,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逐漸深化,有三個方面需要進一步推進:一是加強“標準相通”。可共建聯合實驗室、研究中心,形成統一的技術標準,提升貿易效率。同時,建議中國企業積極輸出技術標準、產品標準,在沿線國家內部形成標準互信互認機制,促進貿易便利化。二是加強“平臺相通”。除了中國—東盟博覽會、寧波中東歐博覽會和即將舉辦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官方平臺,各種民間溝通機制、行業貿易平臺也將發揮重要作用。三是加強“資本相通”。要挖掘沿線國家林牧漁資源豐富的優勢,發揮中國企業技術及產業鏈完備的特性,統籌運用建立農業科技示范園等多種模式,加強與沿線國家的農業合作。(作者:白舒婕)
轉自:國際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